湿温病的康复调理分几个方面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15
1499
分享:
       湿热类温病属湿与热合邪为病,发病较为缓慢,治疗时需清热与祛湿兼顾。湿热为阴阳合邪,病程较长,湿热温病虽按卫气营血不同层次发展,但是以邪气稽留气分阶段的时间最长,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由于长时间的患病,无疑要消耗患者大量的体力,瘥后调摄至关重要。

  余证的治疗

  湿热性质的温病,由于病邪稽留气分时间最长,脾胃证候突出。因此,其瘥后仍然以脾胃证候为特点。此时,清余邪、健脾胃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治疗手段。常见的证候如:

  余邪未净证:湿热病后,热邪已退,所以一般不发热,唯邪重浊黏腻而不易速净,往往有余湿之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见证。如脘闷不畅,知饥不食,舌苔薄白而不甚厚腻等,治疗原则宜采用轻轻之品。轻可开上焦气机,展布阳气,首选薛氏三叶芦根汤。用藿香叶、佩兰叶、鲜荷叶芳香化湿,醒脾舒胃;用薄荷叶、枇杷叶、芦根、冬瓜仁轻清透泄余热,清化未净之湿热。

  脾胃虚弱证:湿热温病由于病程长,脾胃功能难以一时恢复,常可见到外邪已解,而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邪复生的情况。患者常表现为胸脘微闷,纳呆,饮食不消,肢体怠动乏力,大便溏薄,苔白脉弱,甚至肢体微肿等证候。此时当注意调理脾胃功能,恢复体力,治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方中党参甘温扶脾益胃,补益中气,增强脾胃健运之力,以生气血;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茯苓、薏苡仁甘淡以渗湿健脾;山药、扁豆、莲肉助党参健脾胃;桔梗宣畅气机且能载药上行;砂仁理气和胃;炙甘草补中气。诸药共凑补气健脾、渗湿和胃之功,实为脾胃虚弱善后调理的首选方剂,脾胃强健则病不复生。

  其他调理

  湿热性质温病瘥后,除了用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还必须注意饮食、情志、劳作等方面的调理。

  食饮调养:《千金要方》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湿热病后患者元气亏损,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减,气机郁滞,阴阳失调。表现为邪气不净或脾胃虚弱之证,所以注意饮食调养对恢复元气,祛除病邪十分重要。正由于病后脾胃功能较差,故此时饮食调养当以宣气醒脾或补益脾胃为宗旨。如庞安常所言:“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此进浓粥汤,次进糜粥……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明确的指出了病后饮食调养的原则。也切合《素闻·热论》所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故在选用饮食时,初瘥宜用藕粉,牛、羊奶等半流质饮料,其次方可用粳米粥汤。《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或用荷叶1张,配粳米煮粥,加冰糖少许来益养胃气,以求脾胃功能早日恢复。同时饮食应当刻意少食多餐,不可过饱,尤其注意忌食炸、煎、炒、炙等热量高和油腻食物,以免生热损伤脾气使病情反复。

  愉悦养神:人体的情志活动,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与脏腑气血关系时分密切。《素闻·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度喜悦的心情可以缓解紧张的不良情绪。

  适当劳作:湿热温病因病程较长,体力恢复较慢,常见到一些病后过于劳作而致病复发的患者。因此,瘥后患者不宜做剧烈的活动和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免进一步消耗体力,损伤元气,使病反复。此时只宜进行较轻微的劳动,或仅散步缓行,以待气血畅,营卫和调,脾气健运后在恢复劳作。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