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核心观念是养神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15
1058
分享:
       目前,学术界对于“治未病”的理解有3个主要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是落实到一个“防”字上。

  可以说,上述观点基本将“治未病”操作层面的内容已表述清晰。但当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反观“治未病”时,许许多多的疑问就会涌现出来:采用“鲧湮洪水”的预防办法真的能够完全防病于未然吗,是否身体越强壮就不会得病呢,为何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呢,是不是当前研究中忽视了“治未病”理论的核心观念?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进行子—些深层次的思考。

  神主形从

  形和神关系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生命特征的命题之一。在古人探索生命相关问题的领域中,神多代表精神意识,形多有形体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形为神产生的基础,如《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反过来,神是形的主宰,如《淮南子·原道训》:“神者,生之制也”。但通过笔者的学习,发现古人将注意力似乎更多地放在了“神主形从”的研究上了。

  较早系统阐述“神主形从”观点的是庄子。庄子崇尚“自然之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由“道”产生并主宰宇宙万物的一切,“道”是抽象无形的,存在于一切物中;物是具体有形的,物可消失而“道”不会消失;“道”与物的关系就是神与形的关系。从这种崇尚形而上的“道”与贬低形而下的物这一哲学思想出发,庄子明确提出了“重神轻形”的主张。庄子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达生》)。这些“世人”大都认为养形就等于养生,实则不然,养生更重要的是养神。具体养神的方法,庄子在《刻意》中说:“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认为只有养神,才能“形不劳”、“精不亏”,才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所以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在宥》)。

  “神主形从”的观点,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也有所体现。《淮南子》将人体与宇宙构成相对应,总结先秦以来有关人体研究的成果,提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原道训》)。即认为形体为生命寄存和借以显示机能的场所,气为产生生命的本体,神为生命精神意志的体现。在《淮南子》看来,养神最重要的是懂得清心寡欲的好处,认真做到恬淡虚静,也就是力求神与道合。

  笔者认为,“神主形从’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由于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是将以道、气为主体,以时间流程为贯穿的宇宙观“微缩”于人体,用“以大(宇宙观)观小(生命观)”的方法去理解生命。因此,古人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便自然而然地强调“神主形从”。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