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容置疑,蛋白尿是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的典型表现。另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蛋白尿,早期可有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转变为显性蛋白尿。
危害大
长期蛋白尿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涉及多个方面:
1.长期白蛋白尿造成的蛋白质流失可引起蛋白营养不良,并可因金属结合蛋白的丢失导致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的缺乏。
2.长期白蛋白尿可使免疫球蛋白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3.白蛋白尿对肾小球、肾小管等都有损害,持续的白蛋白尿可引起肾脏纤维化及硬化,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尿毒症。所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实质性损害,是肾脏疾病进展和病死率增加的决定性因素,而当白蛋白尿由多变少时则可反映肾脏病变有所改善。
4.白蛋白尿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无论糖尿病、高血压或是肾脏疾病患者,蛋白尿的存在都提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增加。有证据表明,尿蛋白分泌增加与左室肥厚、结构异常和心室质量升高有关,还标志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发生结构性病理改变。
早消除
鉴于此,当查出显性蛋白尿,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被查出微量蛋白尿时,均需提高警惕,除了要进一步查明病因外,还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蛋白尿。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肾小球血液动力学,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减少尿蛋白的分泌;而且能够通过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血管活性激素的生成,有利于保护心血管;还可通过抑制系膜细胞对大分子(如蛋白等)的摄取和沉积,减缓肾小球纤维化及硬化的进展。
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与血管肾素Ⅱ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扩张全身血管和肾小动脉,减轻心血管负荷,并能改善肾小球的高代谢状态,减少尿蛋白分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因此,无论是显性蛋白尿还是微量蛋白尿,均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其中一种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米普利、缬沙坦、氯沙坦等)进行长期治疗,以减轻及消除蛋白尿,达到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维持正常蛋白营养水平和稳定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