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位在肺,几种特色用药情况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0/10/27
3635
分享:
    中医治疗咳嗽,在准确辨证的同时,明确西医疾病诊断,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给予一定的特色用药,对提高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咳嗽病位在肺,肺气宣降清肃功能失常,是咳嗽第一病因。

  临床一般选用宣肺化痰止咳,药用桔梗、甘草、百部、紫苑、桑白皮、枇杷叶、玄参、浙贝母、前胡、黄芩;或祛湿化痰止咳,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薏苡仁;或养阴润肺止咳,药用沙参、麦冬、川贝。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孙增涛教授指出,对具特殊表现的咳嗽应加用针对性的治疗。

  咳嗽变异性哮喘

  症状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其特征为阵发性、突发性和反复性,每因受风和异味刺激而发作。咽喉、气道一旦有痒感,即出现剧烈咳嗽,难以克制,且干咳无痰,胸闷气短。治疗时可选择定喘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哮病的方药。亦可在基础辨证的前提下,加入麻黄、白果、穿山龙、地龙、防风、乌梅等解痉平喘,经药理研究证实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鼻后滴漏综合征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风为百病之长”,致病特点为风邪易于燥化。

  鼻、咽、喉均为肺之窍道,鼻为肺之外窍,位于肺系的最外端,肺气郁闭,最易伤鼻。咽喉位于鼻的里端,为气管的开口处,外邪袭肺,邪郁咽喉。

  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咽喉部滴流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喉、咽痒不适或鼻痒、鼻塞等。舌质红,苔薄白或黄。治法:芳香通窍,利咽止咳,宜祛风宣肺兼顾润燥,重视鼻咽兼症施方。方药:予基础辨证施治,如止嗽散加苍耳子、辛荑、白芷、薄荷等。鼻流清涕者,加细辛。儿童咳嗽反复不愈,多提示有肺气不足,可合用玉屏风散。

  胃食道反流所致

  该证因肝胃气逆、肺失清肃引起,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胸闷等。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干咳或咳少量白黏痰。有时患者有明显的进食相关的咳嗽。如餐后咳嗽,进食咳嗽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法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砂仁、白芨、煅瓦楞子、吴茱萸、川黄连等。

  感染后咳嗽

  症状表现为咳嗽阵作,迁延不愈,多于外感后而发,咽喉干痒或痛,鼻出热气,痰嗽而难出,或干咳无痰、或少痰;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则宜清热散结,化痰止嗽。方药:银翘散合止嗽散,或在辨证基础上加解表药。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