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仲景养生>节气养生

霜降期间要三防,防秋燥、防秋郁、防贼风

来源:仲景健康网论坛发布时间:2012/10/24
1834
分享:
      一、霜降的含义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 霜降,阴始凝也。”这时候,晚上地面的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色白且结构疏松。霜降后是指从霜降到立冬前。

  二、霜降后易发的疾病

   2.1霜降时,人体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所以胃肠疾病增加或复发。

   2.2霜降前后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虽然天气变化不大,但是天气逐渐变冷,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开始加重或发病。

   2.3霜降后,由于天气开始变冷,昼夜温差加大,寒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开始增加。

   2.4其他,如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

   三、霜降养生要点

   1.霜降如何补——霜降宜温润平补,宜个体化调补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强调了 “秋补”在民间养生中 的重要性。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 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从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结合我们苏州地区的特点来看,初秋时天气尚热,暑气未退,平补宜偏凉润,而霜降是秋 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变冷,又秋燥伤津,故平补宜温润,药物和食物也因按中医理论,按性味归经来进补。

   霜降期间平补,进入冬季后,前面的基础好,底子厚,冬季的进补效果就会更好,如我们苏州地区的人们常常在入冬后服用膏滋药来进行调补,让来年身体康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最后,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食补时,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食温热熟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活力,预防和减少疾病。

那个不痛,月月轻松,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

  2.霜降期间要三防——防秋燥、防秋郁、防贼风

  (1)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苹果、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秋季养生防秋郁首先要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其次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

   (3)防贼风

   秋天气候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被中医称为贼风。受到贼风侵袭,往往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年轻女性来说,腿部的保暖也尤需注意。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