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八:考生考前的饮食应注意什么,可不可以配合某些食物、营养品或者药物来改善精神状态或者助力睡眠呢?
常淑莹:首先尽量延续孩子的饮食习惯,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早餐直接影响着考生上午学习的效率和体能。营养充足的早餐应该包括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奶类或豆制品以及蔬菜水果;午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吃饱,午餐的食物要丰富,注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如鱼虾、瘦肉、鸡蛋、牛奶、豆腐、深海鱼油等食物,水果如猕猴桃、香蕉、芒果等;晚餐丰富以清淡为主,不要吃油炸、烧烤的食物,不易消化,加重消化负担,导致分布到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
第二,不要乱吃东西,重点在保持卫生、保障休息。有的孩子考完会亢奋或消沉,千万不要饮用不常喝的饮品,因为不熟悉饮品可能会有刺激性成份,如绿茶、咖啡、催眠药等,影响睡眠;
第三,在考试前不赞同孩子吃营养品。严格来说,“保健食药品能提高考生考试成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医学角度来说,学生食用保健食药品完全没有必要。盲目服用还极易出现上火、便秘等情况,影响孩子考试。
第四,千万不要随便使用药物来调整女生的生理期和改善睡眠,假如需要,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 。
问题九:常老师,高考学生考试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常淑莹:第一是“患得患失心理”。家长、学校都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在这种环境下,给学生造成了很多、无形的压力。“你一定能考上985院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砸啦,我就没有很好的前途”、“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和家长”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他们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
第二是面对考场肃穆的紧张。经过严格的反复信息核查,面对严肃的考场,有些学生会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
第三是遇到难题“卡壳”或者试题“出乎意料”出现的心理落差。高考前,学生都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练习,不少学生认为成竹在胸。可一看到真正的高考题与自己准备的、想象相差甚远,对新情境的题目又不适应,出现“卡壳”现象,顿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感到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第四是试题似曾相识,轻率答题。高考前,学生都接触和练习过不少题目(尤其是文字学科),考试时发现有的试题“似曾相识,按压不住内心的激动,暗暗庆幸“运气好”,迫不及待将考前熟记的答案全盘照搬,唯恐迟一下会忘记。顾不上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甚至不切题意,张冠李戴,丢了应该的得分,很可惜。
第五是匆忙动笔,追求快。有些考生拿到试卷,担心做不完,题目还没有看完,便匆忙提笔,一边思考、一边做题,同时反复看表,精力不能集中,会的题也会做错,欲速则不达,追求速度,而没有认真的阅卷和思考。
第六是答卷完成后,不敢检查的胆怯心理。选择题的分值都比较高,担心检查后把正确答案再改错;担心答题卡上改得过多,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而被扣分;卷面已写满,时间不允许,也没有作答的地方;对于本来就把握不准的题出错,影响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