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更加丰富多彩,萧山中医院针灸科多年前就推出了端午灸。由于知者甚少,端午灸这个中医瑰宝一直处在深闺中。5月28日,又是一年端午节,萧山中医院针灸科将继续开展端午灸,有暑湿风温之病的市民不妨前去试探一下。
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早在《内经》中就有暑病的病名、发病时令、症状等描述,并认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
“暑者,六气之一,能与风湿并合为病,故有暑湿风温之病。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昏目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素问·热论》还指出,“暑必兼湿”症主要表现为:气懒于动,胸满气促,肢节沉疼,胸痞,身重,纳呆便烂,苔白腻,脉濡等症状。
端午灸通过夏令节气阳气开始旺盛,加上经络的穴位和艾绒的激发体内阳气,使脾胃之阳振奋,风湿暑之邪不易侵犯体内之阳,阻断了发病途径,从而达到伏邪不能触发。常运用于各类风湿之邪之疾,如夏季体虚易病、骨质疏松症、脊柱炎、各类寒性关节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萧山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徐宓宓说,端午灸只限于端午节这一天。灸的主要原料为生姜、艾叶。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徐宓宓拿出一根小指粗的艾条,撕开外面的纸包装,里面露出了黄色细软的艾绒。接着,她点燃艾条,放进专门制作的温灸盒,烟气立刻升腾起来。
温灸盒上面有个盖子,可通过中间的把手左右移动。盒子底部是空的,靠近底部的地方隔有一层细网,细网上面有两个突出来的孔,艾条就横插在其中的一个孔里。温灸盒放在病人的穴位处,靠燃烧的艾条来施灸。
“抵抗力差的人来做端午灸,可以增强体质。”然而,它不适合所有人。徐宓宓说,端午灸适合寒性体质的人,热性体质以及年纪大的人、孕妇都不适合。还有,做过端午灸后,需要在家养养,休息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