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溯源
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有了卫生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思想萌芽。揭去传说的神秘面纱,他们的生活情景便清晰可见。那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切处于初始生态的人类,要生存,势必与大自然、与猛兽、与疾病作卓绝的斗争。从而产生了有巢氏“构木筑巢”、“挖土开洞”“皮衣韦”,这种巢居洞穴的生活和以兽皮为衣的取暖方式,显然使居住和御寒的条件都得到了改善,避开了大自然的残酷侵袭和伤害,营造了更有利于生存的环境。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发明,“化除腥臊,炮生为熟”,改变了人类从吃生冷变熟食,这是人类饮食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转变。食物中的蛋白质被人体充分吸收和利用,它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蛋白质是具有生命意义的物质,对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伏羲氏的“教民婚嫁”,使人类的婚姻由“群居杂交婚姻”到“辈行婚”,由“族外族婚”到“对偶婚”,直到今天的“夫妻婚”。这对于优生、避免近亲遗传病、对于人类的进化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最有名的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并且知“水泉之甘苦,令民有所避就”。
岁月悠悠,人类在生存中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滋养着医学和养生学。
岐黄话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纷纷,而在思想领域里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学说的勃然兴起,促进了医学、养生学的发展。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养生学说都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
先秦诸子百家的医疗经验和养生理论及实践,在战国末期得以汇集总结,成就了惊世骇俗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主要记述了我们的祖先、生而神灵的黄帝与当时名医岐伯平时讨论、探究有关医学、养生、预防等根本性问题,“发性情之源,述五行之本”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光大,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