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现象:社会原因不可忽视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1/03/07
2783
分享: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加和物价、房价上涨等原因,一些年轻人从最初的“啃吃、啃穿”向“啃房、啃车”演变。

  专家认为,大多数时候,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对啃老现象不应一味指责,更不能贴上“啃老族”的标签。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鼓励年轻人增强信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同时创造充分条件和良好环境,让他们走出啃老的怪圈。

  A 莫一味贴上“啃老”标签

  ●虽然“老养小”家庭有所增加,但以啃老作为一种长期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少数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分析,“啃老族”和新失业群体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啃老族”中也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他们有工作、能谋生,却因为文化程度低、技能差,只能获得较低的薪水,需要父母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生活。她认为可以将“啃老族”分为失业、待业人员群体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群体,主要包括毕业后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怕苦怕累不愿从事中低端劳动的年轻人、下岗失业的中青年等。此外,还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不工作也能获得物质享受的富二代“啃老族”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就业压力增加和物价、房价上涨等原因,一些年轻人从最初的“啃吃、啃穿”向“啃房、啃车”演变。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梅志罡将“啃老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生存型啃老,一类是享受型啃老。根据他的研究,城市中80%的青年购房都需要父母的经济援助。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啃老现象在我国确实存在,而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但以啃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暂时、过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长期的生存状态。“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对啃老现象不应一味指责,更不能贴上‘啃老族’的标签,这对于激发他们走向就业市场是不利的,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鼓励年轻人增强信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缪青认为,啃老现象的背后反映出老年人的孤独寂寞。

  B 啃老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年轻人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

  “啃老现象是现阶段我国一些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与文化传统和个人因素有关。”李春玲分析。

  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上升,导致独立生活成本增大。啃老群体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转型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中的生活成本也急剧攀高,飙升的房价、上涨的物价给不少年轻人造成生活压力,客观上形成了啃老群体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

  就业压力促使啃老群体出现。我国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呈现相对饱和趋势,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结构性矛盾突出。一面是大量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面是许多基层工作与技术工种“求贤若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短短30年左右增加了10倍,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导致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例不断失衡,许多人一毕业就失业。而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低薪不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的年轻人就业渠道偏窄,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一部分人索性选择不工作,在家“啃”父母。

  夏学銮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了啃老群体的人数和时间长短。

  啃老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家庭养老模式有关。“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中一直有啃老现象,比如以前的兄弟分家产就是一种啃老,只不过现在父母赞助孩子买房、买车多数属于超前透支。”

  李春玲说,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物质的极大丰富,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上一辈人出现偏差。上一辈人讲究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一些年轻人则追求享受、娱乐、自由,这也是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出现啃老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