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肝胆>肝炎

疏肝健脾 清热利湿 治肝炎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5/25
2700
分享: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以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及黄疸,尤以急性甲型肝炎为多见。目前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甲型和戊型以消化道传播为主,乙型、丙型、丁型以血液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本病归属于中医“肝热病”、“肝著”、“肝瘟”及“黄疸”、“胁痛”等范畴。

  辨治方药

  本病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滞留中焦、郁蒸肝胆,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及气滞血瘀等。本病急性期治疗当以清肝利胆、化湿解毒为主,多辨证选用茵陈蒿汤(或合用四苓散)、甘露消毒丹、小柴胡汤等方加减;慢性期则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为主,多辨证选用逍遥散、胃苓汤、柴芍六君子汤、一贯煎、膈下逐瘀汤等。

  笔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及血防医院行医时,曾诊疗过大量急性病毒型肝炎。当时,大多数患者发病都有发热、呕吐、腹胀、腹痛、厌食、小便黄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及肝脾肿大等,根据《金匮》“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等条文,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治之,均能取得快捷的疗效。特别是对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儿童,往往服药即见效,服5~7剂即可痊愈。后来在县级医院和中医院工作时,大量病例证明此方治疗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及急、慢性肝炎,只要临床辨证加减得宜,疗效比较满意。

  基本方药:柴胡、黄芩、海金沙各12克,太子参15克,法半夏、炒山栀、郁金各10克,甘草6克。此为成人一般剂量,儿童酌减。乙型肝炎加白花蛇舌草30克。

  方中柴胡透表泄热,疏肝利胆;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本经》谓之“主诸热黄疸”,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黄芩具有利尿、利胆的作用,其提取物黄芩甙治传染性肝炎有佳效;甘草、太子参健脾扶正,颇合《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且柴胡、甘草合用不仅疏肝理脾,尚具很好的解毒退黄之效,如《传家秘室方》和《圣惠方》均载有甘草、柴胡合用为主治疗“黄疸”、“肝黄”的验方,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两药合用有明显抗肝损伤和恢复肝功的作用;半夏燥湿散结,和胃降逆,性虽温燥,但芩、栀得之可防苦寒败胃之弊,参、草伍之则不致甘缓碍湿。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郁金,以助柴胡疏肝解郁;加栀子以增黄芩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效;加海金沙利尿退黄,排毒护肝。

  辨证加减:病初起伴寒热头痛者,酌加羌活、板蓝根;黄疸甚者,选加茵陈蒿、田基黄;胁痛剧者,选加元胡、炒青皮、八月札、全栝楼(打)等;大便秘结者,选加大黄、虎杖等;小便黄而短涩者,选加滑石、通草、白花蛇舌草等;大便溏泄者,选加炒白术、茯苓,或炒山药、薏苡仁等;呕恶剧者,加藿香、白蔻仁;腹胀甚者,选加炒厚朴、炒枳实、槟榔等;纳差不化者,选加炒鸡内金、山药、神曲、炒山楂等;肝硬化者,加土鳖虫、桃仁等;脾肿大者,加鳖甲、丹参;气虚者,加黄芪、白术;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鸡血藤;阴虚者,去法半夏,减柴胡量,加生地、麦冬、鳖甲、旱莲草等。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