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因:膳食结构不合理
张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这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铁的含量及吸收率因食物种类而异,研究证实,动物性食物的铁吸收率可高达20%—25%,而大部分植物性食物的吸收率低于5%,如大米仅1%。调查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其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远高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
此外张教授还指出,溃疡病、痔疮长期出血等也能引起体内铁丢失。各种胃肠慢性病也可因铁的吸收、转运、贮存及利用障碍而导致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
治疗:口服铁剂是首选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脸色惨白等等,个别患者会有异食癖,比如吞吃灶台土、生米等。如长期不治疗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张教授一再强调,治疗缺铁性贫血要找准病因。大多数缺铁性贫血均可查出病因,少数病例原发病比较隐蔽,应持续观察。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只有明确病因后,彻底根治原发病,同时进食含铁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C的食物,配合铁剂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疗效。目前治疗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依然是首选方法,如果服铁剂后不能使贫血减轻,必须考虑下列可能:①患者未按医嘱服药,②诊断有误,所患贫血不是缺铁性贫血,③出血量尚未得到纠正,出血量超过了新生血量,④同时伴发感染、炎症、恶性肿瘤、肛病或肾病等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⑤腹泻、肠蠕动过程过速或胃肠道解剖部位异常,影响了铁的吸收,⑥所用铁剂量在胃肠道不能很好溶解,影响吸收。
预防:多食富铁食物
张教授指出,尽管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甚高,但只要人们加以重视,预防在先,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状况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简易有效,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铁质较丰富的食物摄取量,保证人体所需的充足供应。他指出,尤其应加强妇幼保健,预防早产,做好喂养指导,婴儿应及时添加含铁量及铁吸收率高的副食品。对较大儿童应纠正偏食,防治鼻出血。对月经期妇女应积极防治月经出血过多,重视置节育环月经过多的防治。
对高危人群如婴幼儿、早产儿、孪生儿、妊娠妇女、胃切除者及反复献血者应预防缺铁,可使用口服铁剂,足月婴儿补铁龄应不迟于4个月,早产儿补铁月龄应不迟于2个月,预防性铁剂治疗应持续到1足岁,妇女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可口服硫酸亚铁,在餐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