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仲景养生>养生常识

工作与人格健康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8/28
2505
分享:
       “应当有工作”该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一句话,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平日在讨论这个观念,多半是采取社会的、经济的、或是道德的立场。在一个社会中,大家都该做些工作,贡献出他的劳力,为社会服务,这是常听到的说法。每个人必须工作,取得报酬,以养活他自己和他的家庭。这个观念大约是最为普遍的,也常被看成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再有在今日社会中,我们以勤劳形容有工作的人,不做工的人就被冠上懒惰的头衔,而是为人所不齿的,好象在品德上是低于常人的。
   这些观念从儿童时期开始,就逐渐进入人们的脑海,很多儿童读物中,“不做工的没得吃”是常见的主题。如果故事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话,那么猪常是被指作为不做工的角色,而其最后的结局就是在过年的时候被主人杀掉。不作工的惩罚被裁定得如此严厉,无非是要人们从小时候开始,就建立一个印象:人必须要有工作。
    工作在社会上,在经济上,在道德行为上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它还有其在心理方面的意义,它是保持及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心理方面的维生素,也不为过;因为它虽是人不可或缺的。健康的人都有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颇难维持其身心健康。塞尔尼(Hans Selye)医师毕生致力于心理紧张和压力的研究,他却指出工作是达到寿而康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们试将工作在心理方面的意义简作说明。
(一)工作可以增进个体的发展
     人们的身体从怀胎时期开始,一直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经过出生这个阶段,仍然继续生长,到成熟时期,才告停止。在生长过程中,有些器官组织,成熟较早,有的较迟;有些器官系统,生长的现象比较明显,另一些器官的增长则不易被察见。这些都是自然的进程,由造物者预作安排,不用人们去操心的。但是我们如果要使自己身体能够充分发展,长得健壮,那么就得在两方面努力:第一是使身体依照其需要,获得适当的食物(包括阳光和空气),同时使它不受疾病及其他有害刺激的侵扰。第二是合理地运用身体的各部分。这一方面以往未受到大家的注意,其实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食物营养和生长的关系,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一些,此地不拟多说。关于身体各部分的运用,通常是透过两种方式,就是工作和运动。工作和运动都是在运用身体的器官和组织,不过运用的部分和使用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这两者对于身体的发展,都有裨益。一般说来,运动的效果,显而易见;象径赛选手的腿,网球家的胳臂,游泳和举重明星的胸膛,都是很好的例子。
    有人曾经用狗做过一个试验:将狗关在笼子里,饲养约一个月,然后在其右后腿上施行手术取出一条肌肉,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肌肉纤维的数目及其大小。当狗的伤口痊愈之后,就让它出笼跑动。开始每天跑得不多,以后逐渐增加,至20日后,每天跑约40里。这样经过了40天之后,再在它的左后腿施行同样的手术。取出和前次相同的肌肉,将其和前次所取的两相比较。结果发现从左腿上取得的肌肉较右腿上所取的大了约一半,虽然肌肉纤维的数目并没有增加。这个实验证明了我们平日的想法:适当的运动,将增进身体的发展。
    工作和运动、从运用身体器官的观点,并没有区别,比如象上述的运动,对狗来说实具有工作意义。我们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运用身体的器官;而运用的部分则依工作性质而异。在某些工作中感觉器官负担较重,有些工作中运动器官较为辛苦。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都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许有人要问:工作对于大脑的作用,是否也和运动对于肌肉的效果相同呢?
    这是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人们常以为工作是给脑子增加了负担,对它是可能有损害的。“伤脑筋”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用脑过多将引起神经衰弱”,也是很多人所有的想法。人们似乎有一个印象:脑子是个脆弱的器官,很容易被用坏或受伤的。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有人曾进行过一个比较研究。将生来失明而早年夭折儿童的大脑枕页,和与之年龄相近夭折但视觉正常儿童的大脑枕页相比较,发现两者的神经细胞数目并无区别,但是后者的细胞体却较前者的细胞体为大,同时后者的神经纤维恒较为长,而且社经细胞之间的联络也较为多。换言之,后者的枕页部分之发展较前者为优。大脑的枕页乃是视觉中枢。生来就失明的儿童,根本没有视觉,枕页部分的神经细胞就没有工作;视觉正常的枕页则常是十分忙碌的。现在发现后者的发展优于前者,也就证明脑部细胞也正和肌肉纤维一样,会因为适当的工作,而获得比较良好的发展。
    这些事实说明身体各部分,需要经常的运用,才能充分发展;而工作正是给身体器官获得被运用的机会。自然生长的进度,和年龄有关系。不过有一个与此关系密切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就是:缺少适当的运用时,身体器官将呈现萎缩的现象。那该是众所周知,不必说明的。
(二)工作可以使你获得满足之感
    研究行为动机的人,都知道“追求成就”是人类行为极重要的动机。虽然它并没有生理驱力的基础,而是由于学习所获得的动机,但在一般较高的文化环境中,却是普遍存在;更因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鼓励,它已成为了今日一般人行为的重要动力。
    每个人都有过很多这样的经验:上课时计算了一则难题,旅行时爬到了山顶,在家里修好了电灯开关,帮助一个小孩或老年人走过一座小桥……大家也定能记得在做完那些事以后的愉快和满足之感。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了去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人们会去做各样的工作。工程师设计房屋和桥梁的建筑,科学院家埋首于实验室的研究,艺术家整天浸润在调色盘中,小孩子在用心垒他的积木……各人所做的工作彼此不同,但当他们完成了其所做的工作时,最大的报酬,就是他们内心满足的感受;工作期中所经历的辛苦,也完全消失了。据说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经为他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了不少时间。他开始用了“到”字,不甚满意;接着又改为“满”字,仍觉不够好;最后想到了“绿”字,自己也不禁拍案叫绝。我们当不难体会到他当时由于成句而获得的满足之感。
    虽然“成就动机”之被重视,只为近数十年的事,但若从社会上若干行为去推测,它似乎早就被人注意到了。象猜灯谜、玩九连环这些玩意,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编制灯谜的人常会用尽心机把谜语做得天衣无缝,要去难倒别人;而猜谜的人也肯聚精会神去推敲、捉摸、希望能射穿灯虎。有时固或有赏格助兴,但多数时候他们所追求的,只是猜中了时的“成就”之感,而不太在乎物质上的收获。也许这类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给人们增添一些获得成就的机会。在西方报纸上的方块字谜都是没有奖品的。但是每天却有不少人为它去“伤脑筋”,地下火车里,马路上,甚至于课堂里常有人捧着报纸,对着那些小方格儿沉思,他们在猜中一个字之后,每每会兴高采烈,忘其所以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们当时所获得的,主浊“我做成了”的满足之感。
    随着成就而来的,乃是对自己的信心。做成了一件事,就让自己确切知道本身具有某项工作的能力。很多时候,一件工作可能看上去十分繁复,当事者没有把握能将其完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胜任;只有在实际做的时候,一步一步的成就,使其信心增加;而在有了较高的自信心时,本身的能力常更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取得更大的成就。对工作者来说,这乃是极宝贵的经验。
(三)工作给予个体“自我表现”的机会
    “自我表现”这一句话常容易和炫耀的意义相混淆,因之平时我们似乎不很鼓励人去求表现。其实“自我表现”是每个人都有的倾向,而且也是一种颇为明显的动机。通常人们都是用语言或动作,来表现其意念或愿望。我们只要看婴儿在醒着时很少是静止不动的;从他牙牙学语以后,就不停地想说话,就不难看出这想要表现自己意念的倾向,是不待学习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逐渐社会化。他要学着循社会所容许的途径,满足其本身的需求,也要学着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表现本身的意见和愿望。同时也要使本身的能力与才华,获得施展的机会。于是工作就成了最合宜的自我表现的途径。
    当文学家写一篇文章时,他利用文字表露了他的意见,表露了他运用语文的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他利用文字启迪别人思想的能力。当建筑师设计一项工程时,他也是在把他的专门知识,对于各种材料适度运用的能力,对于工程环境的了解与配合的技巧……等,从他的构图设计之中,表现了出来。其他的工作者,也是如是。而且他们的人格特制裁,也往往在其工作成果中,表露无遗。
    每一种工作虽各有其特殊的要求,但是在多数的工作上,都还留有余地,让工作者有机会表现他的构想,他的观点,以及他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近20~30年来,大家对于创造性十分重视,尽量在工作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和限制,而使个人的思想和意见获得较多表现的机会。这种倾向在各个科学领域中都明显存在,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则更明显。一种新的观念的孕育,往往需要颇长的时间;而在观念或构想形成之后,总是需要有机会被运用,实际地表现出来,才更能察见他的意义和价值。各种工作常是可以提供机会,把若干新的观念表现出来,因而又转可促进观念的改进。这也就促进了个体的发展,也正是自我求表现的最终目的。
    严格说来,自我表现不仅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也是做人的基本责任。从整个文化发展的观点看,每个人实都负有承先启后的责任,把过去累积的知识接受过来,和本身的智慧、经验融合在一起,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传递到后一代去。这中间有的只是保存了以往的成就,有的或是将它改进了,扩展了;有的或竟是新的发明和创造性的成果。这些若不使之表现出来,则文化的传递工作就将受到影响了。而这种传递的过程显然是透过各种工作的形式在进行的。
(四)工作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每个人都偶尔会有些不愉快的经验,因而引起忧愁、恐惧、或悲哀的情绪反应。这些都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但却并不容易控制它。颜回不幸短命死了,孔子为之十分悲恸。他的门弟子劝慰他不要过于悲伤,孔子回答说:“象颜回这样的好学生死了,我又怎能不伤心呢?”
我们也时常劝慰别人:“不要伤心”、“不必害怕”、“不要去想它了!”这些话实际上没有太多效用,当事人也并不希望把自己陷入悲哀或恐惧之中,但他常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自动地排除心中的忧惧,使思想领域保持成为一个真空。你假使希望不要想某一件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想另一件事。排除忧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让工作把脑子占领了,忧愁和恐惧就无从进入了。
    过去人们以为清闲是一个人的福气,现在大家知道那个想法不甚正确,清闲通常只会为人添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所以正常人都要做些工作。即使已经从职位上退休的人也不例外。近数十年来医院对于病人也摒弃了所谓休养的方法。即以精神病人为例:过去总认为此类人宜多休息,让他们整日躺在床上,或是搬到乡下清静的地方去休养。现在却不同了,“工作治疗”成了医院中重要的项目。只要病人不是在极端暴躁的狂躁状态,就让他多少做点工作。如绘画、编织、缝纫、雕塑、陶器、漆工等,由病者各自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这样是想将患者的兴趣,导向实际的生活,而不至长久沉溺在其幻想的世界里。也就是说,让病者把思想和注意逐渐移到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上来,而不复有机会思虑那些不必要担忧的问题,同时也从工作中体会到适应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情况。近年来工作治疗的应用日益推广,若干医院对某些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患者也施以同样的处理,效果甚为良好。十年前笔者曾有机会参观欧洲各大城市中的医院,发现他们对“工作治疗”甚为注意。维也纳大学医院霍甫精神医学中心的工作治疗室,就是病人动手修建的,医院里应用的资料袋,也是工作治疗的成品。
    所谓不必要的忧虑,是指那些没有实际危险的情况,或是虽有危险而我们无法作有效控制的事件。“杞人忧天”是属于前者,天灾或战争常是属于后一种情形。象后一类情形,人们除了妥作应急的措施之外,别无他法;忧急也无补于事。记得抗战时期,常受敌机侵袭。发放空袭警报时,大家赶快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后,又恢复工作。紧张的心情,随即就过去了。附近的一位老者却不能如此。因为他没有工作,有时间去作一些不必要的担忧。每遇晴天,他很早就收拾好一个包裹,坐在屋门口,望着对面山上的信号球杆,“等着”那边挂上警报球来。虽然并不是每个晴天都有空袭的,但对他都是一样,整天在紧张的心情下度过。如果他当时也有一份工作的话,他一定会过得轻松些。
    这里所说的是用工作去排除不必要的忧惧。“不必要”三个字颇为重要。因为正常的忧愁和恐惧,是表示当事者遇到了真正困难或危险的情境,而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去应付的。有些人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忙碌;使其对于一些应当处理的问题,也不暇顾及。那只是一种变相的逃避方式,而不是健全的态度。
(五)工作可以保持和现实环境的接触
    健康的人应当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和现实相对的是幻想的世界。这并不是说:健康的人就完全没有幻想。每个人都偶尔会有些幻想。象幻想自己在某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幻想自身因某一原因获得别人的赞赏,幻想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极大的满足等,是十分普遍的。已有的研究指出:在大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类“英雄式”的幻想。不过健康的人的幻想通常是十分短暂的,不会妨碍他的工作和其人际关系;而且他们常可以利用它来补偿在工作过程中未能获得的满足,或加强工作的动机。
    不过幻想却有几个很重要的缺点:第一是浪费时间,有些人常沉溺在幻想之中,什么事也不肯做,让大好时光在无所事事之中溜走,那自然是十分可惜的事。第二是幻想中的满足全是不实在的。幻想固然可以很美,但是只是镜中之花,水底之月,没有实际的存在,也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三个缺点,也就是在于幻想太美好。它可以完全凭自己的意念去创造,完全依自己的需要去取得;既不需要努力,复无任何危险。因此在相比较之下,现实是“丑恶”多了。如是在幻想中长久邀游后,回到现实里来的人,常感到更难满足,更加痛苦;幻想对他的吸引力乃转为更增加,促使他再钻进幻梦中去。久而久之,他就更“乐不思蜀”,在幻想中留连忘返了。
    减除幻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总是实实在在的一回事。在做工作时,每个人总是在接触一些实际的事物,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活动,和另一些人发生交往,这些经验都是很实际的。同时为了增进工作的效果,他必须努力去认识其所在的环境,了解其所进行工作的性质,因此他就易于留在现实里。他甚至于可以利用幻想中的蓝图,逐步改善其实际的情况;那样幻想就成了理想或计划,成为了工作的动力,而不再具有消极性的作用了。
(六)工作可以使人不过于注意自己
    我们每天有多次上下楼梯或出入房门。假使有人当你在刚刚上楼梯时问你是那一只脚先踏上楼梯,你定不能回答出来。同样地你也不会记得是那一只脚先跨出房门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健康的人多半时间是把注意放在四周的事物上。登楼时注意的是梯子,出门时注意的是门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步子配合外界的情况,而可适应得宜。若是一个人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腿上,立刻就会有动作不自然,举步不灵便的情形。这时你是等于将自己和环境分开,因之就难予取得协调了。
    初次登台演讲或演剧的人,往往有怯场的表现。两只手不知该怎么放才好,一会儿插在口袋里;一会儿又拿出来。这也就是过于紧张,过于注意自己的缘故。因之举止不能轻松自然。有些人在参加宴会时,由于过分注意自己,而表现出一些看上去笨拙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我们就不要太注意自己好啦!可是那并非太容易的事。有时你愈那么想,反而愈糟。最好的方法主浊工作,让工作把你的注意导向外面去。
    有了工作,使你专心致志去做某一件事,主不容易想到自己。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家都不希望人们太过于注意自己,想到自己,或是从自己身上或幻想中去寻求满足;而认为人应借着工作的联系,和四周环境中的人及事物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初级小学儿童的作文中,“我”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家长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逐渐培养儿童对于他人和其他事物的兴趣。因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一个纯生物性的婴儿生长成为社会化的成人。个体如要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就不能过分注意自己,就必须工作。
过分注意自己的一个毛病,就是常会将原来正常的现象,看成不正常或病态,给自己添了若干不必要的烦恼。内科医师经常听到病人诉说一些病状:如“我听到自己的心跳”、“我摸不到自己脉搏”、“我的小便颜色太黄了”……事实上那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心脏是无时不在跳动的;平时我们忙于工作,不去注意它,就听不到它的跳动,夜深人静时,你若未曾睡着,就常能听到;此时你倘若误以为那是病象,因而有点紧张,心跳就将加速,于是你将听得更清楚。这些人的病,常只是“自扰”而已。有些病人经常察看自己的气色,随时去按自己的脉搏,等到去看医生时,能道出一大串症状,“如数家珍”。有时因为毛病太多了,还得事先写个条儿,照着去念出来,以免遗漏。通常医师们遇到了这些口袋里带个条儿的病人,就已有晓得几分病情:他们太过于注意自己。正常有工作的人多不会如是。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当能察见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还关系着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所以每个人都得有一份工作,有一份适合于他的工作。为了协助人们达到这个目的,近代社会中对于职业辅导工作非常重视。职业辅导的原则是:使每个人能安置在最适当于他的工作位置上;同时使每一项工作或职位能找到最适当的人员。这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处的事情。
    在实施职业指导时,通常需要先对各项工作作仔细的分析。它包含些什么内容?(是语文的、图画的、数量的……)它需要运用什么功能去进行?(感觉的、运动的、认识的……)它所需要的心智活动为何?(记忆、计算、辨别……)它的工作者应具备的智慧水准,一般学校教育,专门性训练,人格品质……等。这一些资料如果都很完备,就可根据它们去物色适当的人员。工作分析做得愈好,甄选人员也将愈便利,愈为客观。同时也可以使求职的人对于工作有比较明确的了解,而能识别它是否适合于本身的情况,不致单纯地凭着待遇的多寡或职位的高低去选择工作。
    这并不是说待遇不重要。事实上待遇是非常重要的。求职者必须也顾虑到工作的薪给以及其他有关的待遇,比如每周工作的分量,工作的物质环境,加班或工作量超过规定时的报酬,红利及保险制度,升迁的机会,进修及发展的可能性,以至于退休制度等。这些待遇以及工作的社会地位将会间接影响及工作者从工作所可能获得的满足。因为社会上常会从这些资料来衡量某项工作的地位的。因此通常职业指导的资料也将这些项目列入,以备求职者的参考。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