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一个器官,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为什么现代人脾虚很常见?
还是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脾虚证多因饥饱失常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度、情志失调,或吐泻日久、损伤脾土,或湿邪侵袭、内困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调养失慎,或他脏病变及脾,或过服苦寒及攻伐药物等致脾胃气、血、阳、阴受到损伤所致。
脾虚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临床症状表现可能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脾气虚
主要表现为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治疗时可用香砂六君丸,益气健脾、和胃。
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疗时可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本证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治疗时可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
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治疗时可用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日常该如何进行预防或调理?
1、 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不要不吃早餐;
2、 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经常食用太甜的、油腻的、太咸的或不好消化的食物;
3、 注意情绪调整,保持规律作息;
4、 冰凉的、寒性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