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三泻?六味地黄丸的七大配伍机理是什么?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6/01/14
8977
分享:
   六味地黄丸,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药物,也是很多人滋阴补肾的首选,即或是人们都对这药物很熟悉,但却鲜有人知其药物的配伍机理,翻阅《六味地黄丸古今研究与应用》,恰巧有相关内容的介绍,分享出来,不妨仔细一看吧!


   配伍,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病情的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配伍机理,是指研究探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的原理与效用。方剂是由药物配伍组成的,一首方剂之中往往包含有多种药物配伍关系。本节主要对六味地黄丸中多种药物配伍使用机理进行研究探讨。



   1、熟地黄与山茱萸

   熟地黄药性偏温,滋腻之性较强,属阴中之阴,善于入肾经,具有很强的补益肾精功能,《本草蒙筌·卷之一》曰:“大补血衰,倍滋肾水。”山茱萸药性偏温涩,善于入肝肾二经,具有补益肝肾功能,在肾,既能补肾精,又能固涩肾精,还能“助阳事”,偏于平补肾之阴阳;在肝,偏于补养肝血。六味地黄丸将熟地黄与山茱萸配合使用,产生如下效应:①补益肝肾功能较强,有“大补”之意。②熟地黄偏于补肾精,山茱萸偏于补肝血,产生精血互化效应。③山茱萸兼有涩性,与熟地黄配伍,以补为主,补中兼涩。古方中熟地黄与山茱萸配伍使用频率非常高,多适用于肝肾亏虚病证,例如张景岳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的一倍,这个用量比例决定熟地黄在配伍中的主导作用,补肾为重。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熟地黄与山茱萸并用的结果是补而偏温,对此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泽泻可以起到监制、缓解作用。

   2、熟地黄与山药

   熟地黄与山药在古方中也经常配伍使用。山药性味甘平,归入肺脾肾经,具有补益肺脾肾功能,但偏于补气,尤其善于补脾气。熟地黄与山药配合使用,前者重在补益肾精,后者重在补益脾胃,一补先天,一补后天,补先天以养后天,补后天以养先天,体现了先天与后天并补的用药意图。然而,古人方剂中的补肾方剂多用此配伍,补脾方剂则较少应用。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用量是山药的一倍,因此二药配伍的重心仍偏于肾,补肾为主,补脾为辅。

   3、熟地黄与泽泻

   熟地黄甘温厚腻、重补肾精,泽泻以渗利水湿为主。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与泽泻配伍,前者补益肾之阴精,后者“降阴中之阴,膀胱中浑浊之水液也”,补泻结合,使虚者得补,浊者得泻,后世众多补肾方剂都将熟地黄与泽泻配伍使用。由于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与泽泻的药量比例是8∶3,所以二药相配仍以补为主,以泻为次。此外,泽泻与熟地黄配伍,一方面可以减轻熟地黄的滋腻之性,一方面其寒凉之性还可以抑制熟地黄的温性。

   4、熟地黄与丹皮

   但在六味地黄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熟地黄以补肾为主,丹皮以活血通脉为主,前者补肾脏之虚,后者改善肾脏血运,二者配合更加有利于肾虚的补养、肾脏功能的维持。此外,丹皮的寒凉之性也可以缓解熟地黄的温性。

   5、茯苓与泽泻

   茯苓与泽泻也是临床常用的配伍形式,二药均能渗利水湿,配伍使用是治疗水湿邪气的主要方法。六味地黄丸中配伍二药意义深刻,重在促进肾虚状态下代谢“浊水”的排泄,正如《医碥·卷六》所云:“得力尤在苓、泻二味,常常下泄则群药为其所导,味者嫌其渗泄而去之,加入补肾群品,久服气积,下泄无路,势必上涌矣。”此外,茯苓兼有健脾之功,二药配伍则利水之中略兼培补脾土功能。

   6、山茱萸与丹皮

   山茱萸药性温涩,入肝肾经,重在补养肝血。丹皮药性苦甘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作用。山茱萸与丹皮配伍具有如下意义:①肝主藏血,血宜行而不宜滞。山茱萸与丹皮配伍是补肝血与行肝血并用。②肝为将军之官,易生肝火。山茱萸药性温涩、易助肝火,丹皮药性寒凉,与山茱萸并用则补肝血而不助肝火。③山茱萸性涩,丹皮入肝经而味辛,“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可以制约山茱萸涩滞之性。④丹皮寒凉之性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温性。

   7、山药与山茱萸

   山药与山茱萸并用也是古人补肾方剂的常用配伍形式。山药与山茱萸均是补益药物,山茱萸偏于补肝血,山药偏于补脾气,二者相配,肝脾并补。六味地黄丸中二药并用,通过补益肝脾,促进肝血化生肾精,促进脾气化生气血,填补肾精。此外,山药与山茱萸还具有补肾功能,二药配伍并用也可以直接补益肾精。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