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人"这个族群并不算少数,而且人数还在逐渐增加。某门户网站做了大规模的网络调查,七成网友认为自己很"宅",22.41%的网友最长一周"宅"在家中,除了吃饭,几乎都对着电脑。更有23.37%的网友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根据心理分析,其中有三类人很容易成为"宅人"。
第一类是处于迷茫期的青少年。比如小小年纪就进入社会,或者高考结束进入大学,找不到奋斗目标的青年。因为人在迷茫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退缩,就像螃蟹躲回自己寄居的壳。这个时候会感觉自卑,感觉渺小,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不愿见人,生活便自闭起来,容易选择与人无尤的"宅式生活"。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成为"啃老族",他们习惯接受来自父母、亲戚的照顾与安排,总盘算着,与其在外面独自拼搏,还不如就 "宅"着吧。
第二类是"性格内向者",他们往往内向、敏感、自卑、胆怯,在现实中害怕与陌生人相处,更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呆着。而且与人建立起来的浅层人际,并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这种轻松的感觉一方面让他们在网上获得了归属感,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也愈发强化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以互联网上的人际替代了真实的人际,变成"宅人"。
第三类是"压力负荷者",他们往往会出现短期的"宅"。工作繁忙,或者有重大考试压力,都会令人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注进去,于是变得足不出户。有压力,所以很忙,因为忙,所以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狭窄,甚至连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不会面对面的说话,都用MSN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却让很多人忘记真实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心理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慢慢"宅"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