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程长,常在伤后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其刺激症状较轻。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其形态不一。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层有点状结节样浸润,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与健康角膜界限清楚;坏死组织无粘性,易取掉。深在型溃疡,除自觉症状较重外,表现形似“匐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状,高起于角膜表面。基质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因菌丝伸入溃疡四周而形成伪足,或在溃疡外围呈现出所谓“卫星”病灶。有时在溃疡边界处可出现浅沟。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坏死组织脱落,角膜穿孔,或出现“露水”现象,此时可推测前房已消失。有时在坏死的角膜中,夹杂有虹膜组织,表示溃疡已穿孔。前房积脓,特别是在早期,常为本病的特征之一,早期积脓呈白色,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则呈淡黄色,质地粘稠不易移动,很难分清溃疡、脓肿或积脓,脓液内常含真菌。角膜后沉降物常为棕灰色粉沫状、颗粒状或淡黄色浆糊状。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一般可使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以及那他霉素等药物局部和全身应用。氟康唑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球孢子菌感染有效;那他霉素对曲霉菌、念珠菌、镰刀菌等均有效。对真菌性角膜炎,尚无十分满意的广谱抗真菌药,目前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对眼部真菌感染总体疗效不佳。由于真菌性角膜炎容易误诊,常因治疗不当而导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