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如此重要的维生素A,它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被人们对待的呢?
三大原因: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严峻现状
2016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的11245名学龄(3岁以上)儿童开展了维生素A营养水平重点监测,从以往数据来看,0-3岁婴幼儿是维生素A缺乏的重点人群,3岁以后随着饮食逐渐丰富,缺乏程度应逐渐降低。但是,此次调研结果却出乎意料,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亚临床缺乏率竟高达32.9%!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婴幼儿是维生素A缺乏干预的重点人群,但是,各地区相关医疗机构和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防治工作落实效果不理想,导致学龄期持续营养不足。
2、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维生素A的摄入量不足。
3、市场恶性竞争,导致部分家长对维生素A的安全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主动给孩子进行预防性补充。
近五年的地域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亚临床和可疑维生素A缺乏率仍居高不下,即使是北京、江苏、重庆等较为发达的地区,都无法避免维生素A的缺乏现象,这仍然是影响宝宝健康的营养问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营养干预,维生素A的临床缺乏率已有所下降,像干眼症、夜盲症等疾病已不多见。但是,我国婴幼儿和儿童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仍然不容乐观。一些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常见问题仍然存在,如腹泻、感冒、贫血等等,十分容易被妈妈们单纯的认为是由病毒、着凉或铁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从而忽视维生素A的补充。
三大误区:致使维生素A的补充误入歧途
1、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量
很多妈妈认为宝宝添加辅食后,就能够保证营养均衡了。然而,日常饮食中维生素A的来源却非常有限。动物性食物来源主要为动物肝脏,而肝脏属于身体的解毒器官,有重金属含量高的风险,不建议给宝宝频繁食用;并且味道不好,宝宝不喜欢。植物性食物中虽然含有一定的维生素A原(如胡萝卜等深色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β胡萝卜素),但它的吸收率极低,且还会受到膳食、烹饪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被机体吸收后还要进行体内转化才能发挥维生素A的作用。据目前营养学研究数据显示,植物来源的食物转化率极低(约1/12-1/24之间)。因此,单纯依靠食补的维生素A,是无法满足宝宝日常需求量的,往往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充。
2、国外孩子不补,我们也不用补
很多妈妈听说欧美等发达国家不补充维生素A,于是认为我们的宝宝也无需补充。但实际上,欧美人和亚洲人的生长环境、膳食结构、经济水平、体质上都存在差异,而且欧美国家已经在面包、食用油、饼干中强化了维生素A,所以欧美国家维生素A的缺乏并不是国民普遍问题,也就不需要针对整体人群的预防性补充了。而我国属于维生素A中度缺乏国家,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预防干预,临床缺乏率已有所下降,可是亚临床缺乏情况一直存在,且缺乏率持续居高不下。因此,我国依然提倡小剂量额外补充,这种补充方法不但安全,而且能有效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生,降低因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给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
3、每日补充会过量,甚至会中毒
有的妈妈担心每天给宝宝服用维生素A会过量,其实这完全是不科学的!关于维生素A的安全剂量问题,《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和《儿科学》有明确说明:
急性中毒:一次补充大于30万IU会导致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每天摄入5-10万IU,连续服用六个月以上,才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以现在医院推荐宝宝服用的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为例,根据宝宝的年龄不同分为两种剂型:绿色伊可新(适合0-1岁宝宝),维生素A1500IU,维生素D500IU;粉色伊可新(适合1-3岁宝宝),维生素A2000IU,维生素D700IU。由此剂量可见,一次服用上百粒粉色伊可新才会导致过量。因此,每日一粒离中毒剂量相距甚远,而且宝宝的每日新陈代谢较快,妈妈们无须担心过量问题。
维生素A的缺乏问题在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十分普遍,而维生素D的缺乏则是全球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岁以下儿童每日应额外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质吸收,预防佝偻病等骨骼疾病的发生。《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防治方案》、《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中明确建议:新生儿出生15天起应每天补充维生素AD,推荐每日口服维生素A1500IU-2000IU,维生素D400IU-800IU。因此,我国通常建议每日小剂量的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能够有效提高宝宝抵抗力,还可以更好促进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