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妇科>痛经

中医教你如何理气调血解经痛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3/08/29
2936
分享:
    许多女性出现痛经时,喜欢自行买止痛药服用,但往往只能起到暂时的止痛效果,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医认为,痛经与“气滞血瘀”、“气血虚”有关,应配合理气调血,同时注意避免受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女性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都会有轻微的腰酸和腹部不适,但大多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腹部等处出现难以忍受的阵发性绞痛,甚至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面色苍白、出冷汗、头痛等症状,并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就称为痛经。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指的是骨盆腔内没有特殊病变的痛经,通常在初经后的一两年出现,疼痛部位主要发生在下腹部。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一天。大部分原发性痛经的女性到了25岁以后尤其是结婚和生育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继发性痛经指的是骨盆腔内有病变所造成的痛经,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骨盆腔充血、骨盆腔发炎、卵巢肿瘤等原因。如果在月经期间出现头痛、下肢痛、腰痛等症状持续1天以上,甚至整个月经期间都出现疼痛,极有可能与病变有关,最好赶快就医查明原因,并对症下药。

  中医辨治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女性在经期及月经前后,气血变化较平时更加急骤,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针对实证“气滞血瘀”者,常见症状包括月经带颜色暗沉,腹痛较严重,舌头有瘀斑,血块不易排出,月经周期不规则等。治疗应配合活血化瘀,药方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或口服妇科调经颗粒、加味益母草膏等。

  若属虚证“气血虚”者,常见症状表现为腹部闷痛,血量少,颜色淡,舌淡,苔薄白,讲话有气无力。治疗应配合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加减。

  穴位治疗可按摩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合谷穴4穴,帮助调补气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减轻疼痛的4种方式

  痛经时,适当放松腹部周边的肌肉组织,可以让人不会因为持续的疼痛而更为紧绷、加深痛感,进而达到舒缓的效果。

  1.加强保暖

  如果在家中,可用热毛巾轻敷下腹部或腰部疼痛的部位,加速血液循环,达到舒缓疼痛的效果。如果出门在外,可携带暖宝宝或热敷袋。

  2.脚底按摩

  月经期间感到不适时,可做简单的伸展操,轻轻活动一下筋骨,或尝试轻微的脚底按摩,帮助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建议不要久卧不起,这样会耗伤正气,不利经血的顺利排出。

  3.衣着宽松

  月经期间如果腹部受寒,易导致经痛加剧,因此最好穿能盖过肚脐的衣裤,同时避免穿着过紧的上衣或牛仔裤。

  4.饮食有节

  合理的饮食,不但能增强体质,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还能促进疾病的恢复。痛经病人在调养过程中,要针对自己的病情选用和调配饮食。月经期间身体会大量失血,不少女性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情形,如果身体一直处于贫血的状态,每逢来月经就会更加不舒服。因此平时可注重补充铁质,多吃猪肝、葡萄干、红糖、黑芝麻等摄取铁质。此外,月经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酸涩的食物,易形成瘀血,血块难以排出,导致月经周期紊乱。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