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除了滋补肾阴,还益气养血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7/01/13
3934
分享:
      古代的儿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众人所承认的,大体便是在宋代的钱乙之时。而钱乙也作为中国儿科之祖,被众人所熟知。他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更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

     《小儿药证直觉》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是由钱氏门人阎孝忠根据钱乙的医案整理编集而成。成书的时间在公元1119。不论古代,就算是现代,书中记载的六味地黄丸也是众人所熟知的。
 
    六味地黄丸方解:

    六味地黄丸载于《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之上,减去桂枝、附子二味变化而来。制方最初是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发育迟缓,囟门不合,神不足,睡卧露睛等症”。为儿科专用药。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有六味药组成。从钱乙制方用心来是治疗“肾怯”,“怯”字本义为胆小,没勇气,肾为作強之官,主生长发育,肾怯即肾虚,是肾气先天不充。从方子所列主治来看,方子初心是治疗肾气不足的阴阳双亏,非特指肾阴虚。
 
     再看方中君臣之药,熟地黄和山萸肉,也决非纯粹滋阴之品,如《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而山萸肉《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又《别录》: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又《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等等,可见其助阳之力大于助阴,只是二味助阳之性被丹皮和泽泻牵制而已。加之在茯苓调和下的山药“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的滋阴之力,好像是纯补阴之剂,实际上,它是以补肾元之气为主,同时也是一个养血益气的好方子。

     中药丸剂剂型的演变由大蜜丸、水蜜丸、水丸等老剂型进化到现代的浓缩丸。宋代太医钱乙创制六味地黄丸时,它的剂型就是水蜜丸。现在市场上受欢迎的是浓缩六味地黄丸。传统的大蜜丸、水蜜丸、小蜜丸等剂型以药材的原始粉末入药,其中的有效成份未经提取,疗效不佳。浓缩丸是将药材有效成份经过提取浓缩,直接入药的药材进行超微粉碎,这样的工艺过程保证了六味地黄浓缩丸有效成份含量高,服用量小,崩解快,易吸收。

     仲景宛西制药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以“药材好,药才好”著称,从药材的源头抓起,把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先后建立了山茱萸、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大GAP种植基地。拥有恒温仓库,从选种、育苗、种植采收、挑选入库,实现了中药材生产过程可追溯性。同时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技术,保障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剂的质量稳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