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冻疮
本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寒冷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大都发生在身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鼻和面部等处)。全身冻伤称“冻僵”,为停留在极低温处所致,极少见。冻伤后皮肤仅有苍白、冻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才表现出特征,分四度:Ⅰ度:局部皮肤苍白转斑状蓝紫色,红肿、发痒和刺痛。Ⅱ度(分浅、深层冻伤):局部红肿、发痒和灼痛,有水疱。Ⅲ度:皮肤由苍白转蓝色,再转黑色,感觉消失。Ⅳ度:局部暗灰色,感觉和活动功能完全消失。
【治疗方法】
1.快速复温法:将冻伤部位置于38~42℃温水中5~7分钟,使皮肤颜色和感觉恢复正常,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冻伤肢体稍抬高,并制动,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2.局部处理:Ⅱ度冻伤可用1%。新洁尔灭清洁伤口和周围皮肤,然后用干软敷料保暖包扎,或涂冻疮膏,较大水疱用注射器吸出后包扎。Ⅲ、Ⅳ度冻伤局部消毒、包扎、保暖,待坏死组织分界线清楚后再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预防措施】
1.防寒:暴露部位皮肤戴手套、耳套、口罩、涂少量凡士林以减少散热。
2.防潮湿:保持鞋袜干燥,受潮后及时晒干、烘干或更换;手足多汗者可外涂5%福尔马林酒精溶液止汗。
3.适当运动:静坐1小时左右应运动10分钟,避免肢体长时间静止不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 冷凝集素综合征
本病为血中冷凝集素(一种免疫巨球蛋白)遇到寒冷时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无任何病因者为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多见于血吸虫病、丝虫病、肝硬化和非典型性肺炎等。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原因不明的特发生冷凝集素病三种类型。
【临床表现】
冬季发病,春季消失。在暴露部位如鼻尖、面部、口唇、耳廓和指趾等处,遇冷后皮肤出现紫绀以至灰白,稍暖后皮肤由灰白转为红色;皮肤灰白、紫绀时有麻木或刺痛,触、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也可发生坏疽;此外,全部手指均有紫绀,手指温暖后可使紫绀消失。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发病:主要治疗原发病,如血吸虫病等。
2.血管扩张剂:可口服血管扩张剂,如烟酸片,每次4毫克,每天3次;地巴唑片,每次2.5~5毫克,每天3次。有报告使用苯丁酸氮芥有效;也有报告称,口服头孢氨苄胶囊,每次250毫克,每天4次,或口服青霉素V钾盐500毫克,每天4次,连续15~30天,肢端紫绀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3.中药治疗:可用温阳活血汤煎服,方药如下:附片3克(打碎),干姜3克,鹿角霜9克,桂枝6克(后下),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牛膝9克,丹参9克,白芍9克,粉葛9克,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服。
【预防措施】
主要为加强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