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消化肛肠>胃炎

中医可治食管胃黏膜异位症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05
4571
分享: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异位的胃黏膜分泌的胃酸可引起烧灼感、疼痛和下咽不畅等症状,临床易误诊为咽炎或食管炎,临床症状、内镜和放射学检查酷似恶性肿瘤,病理学检查常见有广泛的炎症反应,并引起腺体反应性增生和变形,以致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对患者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根据患者的证侯特点,应用《黄帝内经》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显著,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邱某,女,25岁,2008年6月3日初诊。

  主诉:吞咽困难2年,加重伴呕吐1个月。

  患者1999年因学习压力大开始觉得腹部胀痛,饭后尤甚,反复发作。2006年开始感觉进食吞咽时胸骨后疼痛,饭后常呕吐胃内容物和痰涎,滋腻生冷和饱食后尤甚,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食管胃黏膜异位。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未效,疑有癌变,有医院建议手术治疗,精神压力增大。近1月来症状加重,遂来求诊。上腹部胀痛,常泛酸、呕吐,咽干有异物感,胃纳佳,睡眠佳,小便正常,大便溏,月经有血块,白带量多色黄质稀。

  体格检查:神清,腹软,无压痛、反跳痛,颈部、腋下、锁骨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舌淡苔白厚腻,脉寸关部弦尺部浮缓。

  检查:1.内镜下表现:病灶位于食管上段后壁,距门齿16厘米。形态:天鹅绒状,颜色发红,酷似胃黏膜,界清,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黏膜灰白色,直径6毫米,未见溃疡或出血。诊断为:食管胃黏膜异位。2.病理诊断:病变组织中含有主细胞和壁细胞的胃上皮组织,胃窦体交界腺型。

  辨证:患者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久则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横逆,肝木克土,则腹胀、腹痛,气机不利,痰气交阻则吞咽困难、呕吐,脾虚不运,水湿下流则便溏,白带量多,舌淡苔白厚腻,脉寸关部弦尺部浮缓为肝郁脾虚,痰湿阻滞之象,治宜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方用启膈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米皮糠9,黄芪9克,丹参9克,茯苓15克,川贝母5克,郁金15克,砂仁12克,荷叶蒂2个,桔梗6克,法半夏12克,苏梗10克,厚朴10克,生姜9克,甘草6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