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35岁的张先生是一名企业策划总监,注重养生的他尽管再忙碌,都会三餐定时,不饥一顿饱一顿,即使常有应酬,也尽量不喝酒。可是节前推托不过,和朋友喝醉了一次酒后,突然上腹疼痛,晚上回家后解黑便,头晕目眩。他赶忙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的是急性出血性胃炎,要赶紧治疗。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以往体检并无胃炎,平时饮食习惯也可以说无可挑剔,难道偶尔喝一次酒也会得胃病?
【病因分析】
医生告诉张先生,引起出血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多种药物。常见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中呈非离子型即相对脂溶性,能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削弱黏膜屏障引起氢离子逆渗至黏膜内,引起炎症渗出、水肿、糜烂、出血或浅溃疡。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溃疡”甚至穿孔,与胃酸、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减少,削弱黏膜屏障、抑制胃上皮细胞再生有关。其他药物如蛇根草制剂、洋地黄、抗菌素、钾盐、咖啡因等亦可引起本病。
其次是酒精中毒。大量酗酒后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乙醇可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层,或乙醇经过血流损害腺体的颈黏液细胞,使胃黏液减少,这些均可引起胃黏膜屏障的损害,导致氢离子逆渗引起炎症渗出、出血、溃疡,统称为应激性溃疡。在应激情况下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释放,胃分泌显著增多,胃黏液减少,粘液细胞DNA合成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神经使黏膜血管痉挛,加之血容量不足,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缺氧、能量代谢受影响,病变处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使局部的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并进一步兴奋壁细胞H2受体大量分泌胃酸,导致胃黏膜糜烂,形成溃疡。结合张先生的症状,主要是突然腹痛腹胀、恶心,胃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及片状糜烂面,并伴有散在出血点。证明其只喝了一次酒,也可能引起出血性病变。
饮酒后引起的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病理特点为胃黏膜急性炎症,糜烂到急性溃疡形成;病变仅为黏膜出血糜烂,不侵犯黏膜肌层,愈合后不留瘢痕,病灶常为多发或复合多发;与烧伤、大手术后的应激性溃疡病变不同,后者病变多侵及黏膜肌层,病灶常是单个的,少数可发生穿孔,溃疡愈合后可留瘢痕。饮酒致急性出血糜烂胃炎是一种外源性急性胃黏膜病变,处理及时治愈率高。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是出血性胃炎最突出的症状,可表现为呕血或黑粪,其特点是:①大量酗酒史。②起病骤然,突然呕血、黑粪。可出现在应激性病变之后数小时或数日。③出血量多,可呈间歇性、反复多次,甚至导致出血性休克。起病时也可伴上腹部不适,如烧灼感、疼痛、恶心、呕吐及反酸等症状。
【确诊与治疗】
饮酒引起的胃黏膜损伤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病快,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然后出现呕血便血,多于饮酒后24h~48h内发病,确诊靠内镜检查。
对损伤表浅的急性胃黏膜病变,X线钡餐检查难以发现,所以对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出血检出率较低,而放射性核素检查显像及选择性动脉造影虽可确定出血部位,但又不宜常规检查。内镜是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检查最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方法,特别对早期该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出血性胃炎一经确诊,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者大量出血,导致生命危险。医院对张先生进行了以下治疗:积极止血补液,降低胃内酸度。
一、补充血容量:给予静滴代血浆、平衡盐液。
二、冰盐水洗胃:使胃壁血管收缩,并使胃酸分泌减少,促进止血。方法是将胃管留置胃内,先将胃液抽尽,注入冰盐水200~300毫升,然后抽出,反复冲洗3~4次,最后将去甲肾上腺素4毫克加入250毫升冰盐水中,注入胃内,以进一步收缩血管。4小时后可重复1次。
三、H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信法丁)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减少氢离子浓度。一般情况下可予甲氰咪胍0.2克,6小时1次;或雷尼替丁150毫克,12小时1次,口服;病情危重者,可用甲氰咪胍0.4克或雷尼替丁300毫克静滴。
四、抗酸剂:每小时口服硫糖铝0.75克或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镁混合剂,可中和胃酸,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由于张先生的病情尚不算严重,经以上治疗很快得以痊愈。出院时医生叮嘱张先生,应注意保护胃黏膜,戒烟限酒,尽量避免阿司匹林类药物的损害,生活有规律,避免进食刺激性、粗糙、过冷、过热食物和暴饮暴食,张先生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