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原则 助你提高降压质量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0/11/09
2470
分享:
   “血压控制得好不好”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非常关心的事。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大家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降压治疗不仅要“量”,更要“质”,即血压要达标,降压的质量也要高。

  一、更低

  “更低”,强调的是降压治疗应该达标,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者,血压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应将收缩压降至150毫米汞柱以下。

  二、更早

  “更早”,指的是尽量在病变早期就把血压控制好。数年前,美国的一项涉及数百万人的调查证实: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成正比,并将正常血压定义为小于120/80毫米汞柱,血压水平处于120~139/80~89毫米汞柱的,称为高血压前期。高血压前期患者日后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大大高于理想血压人群,且从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增加一倍。因此,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者,在高血压前期就应开始干预。

  温馨提醒:

  有些人担心服用降压药会成瘾或有副作用,还有人担心“太早或太年轻”就开始服药,以后会“无药可用”。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没有道理的。首先,降压药物之所以不能随意停用,并非像吸食鸦片那样会成瘾,而是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不能去除,一旦高血压形成,往往难以逆转,必须用药控制。其次,大多数降压药物长期应用并不损害肝肾功能,也不会导致耐药。相反,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受损害。而间断服药或频繁换药,会加剧血压波动,还会加重靶器官损害。第三,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新药的研发亦不断加速,不会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大可不必担心。

  三、更持久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为血压一旦持续升高后,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中风(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即使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仍应使用有效的维持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擅自停药。只有少数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经正规治疗半年以后,才可在密切监测下暂时停药,一旦发现血压再次升高,应重新服药。

  温馨提醒:

  血压高低与症状轻重并无平行关系,高血压患者切忌“跟着感觉走”,误以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有症状就是血压没控制好。有的患者,特别是长期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无任何不适感觉;还有一部分患者服药后血压下降,反而会感到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慢些,并坚持一段时间,机体就会逐渐适应,切不可武断地认为出现不适症状是由于血压没有控制好而盲目加量。

  四、更平稳

  平稳降压包含4层意思:①避免降压过快。除非紧急情况,1~3个月内缓慢达标即可。②避免季节性波动。有的患者一到夏天就减量或停药,而不管血压是否仍然达标,这是不对的。③避免频繁更改降压方案。有的患者频繁换医生、换药或增减药物,人为加剧血压波动;有的患者在一天内反复自测血压,人为造成不必要的紧张。④避免一天内血压波动过大,恢复血压昼高夜低的正常节律。有条件者尽量应用长效降压药,以起到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五、更重视收缩压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老年人收缩压升高的标准为年龄加90毫米汞柱。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个别教材中仍有“舒张压增高危险性较大,收缩压升高危险性较小”的观点。在患者中,也流传着“脉压差小,危害大”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尽管老年人的血压(主要是收缩压)确实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一般在原来的基础上升高10毫米汞柱,但仍不应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是比舒张压升高更为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发生靶器官损害及其相关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因此,老年人降压治疗的获益比年轻人更大,即使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接受适度降压治疗也是有益的。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