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陪父亲住院的年轻人问医生:“我父亲很瘦,血压又不高,怎么会中风呢?”另一位陪护妻子住院的丈夫也说:“我妻子原来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半年前经医院检查发现心房有血栓,一直在服药治疗,怎么最终还是瘫了呢?”在神经科病房工作的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临这样的提问。人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对缺血性卒中(脑血栓、脑梗死)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社区医生在慢病管理时应及时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常见误区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血压正常不会卒中 卒中分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稠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卒中。
二、小卒中无关紧要 不少卒中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无异常发现,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卒中。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约有一半小卒中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脑卒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卒中前兆并及早就诊防治。
三、药吃多少凭感觉 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只知道每晚睡前服用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但具体剂量并不清楚。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的效果。需要提醒病人注意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卒中表现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求医。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重复用药导致卒中。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五、只管服药不检查 比如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过量,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六、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服药或重复用药。所以,可建议中老年患者将自己常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备忘录。
七、瘦人不会发生卒中 有些人认为,身体消瘦的人不会发生卒中,于是拼命减肥。其实,有关研究表明,在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瘦人也会发生卒中,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卒中的发生。
八、中老年人易卒中 虽然90%的卒中都发生在40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卒中病人属于青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睡眠,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许多人仗着年轻力壮,往往忽略了自身保健。事实上,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重病有年轻化趋势,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