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损害有个体差异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梯次上升,其中酒精性肝炎患者占28.8%,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占37.4%,这和我国居民饮酒的消费量密切相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不可能不伤身。
酒精进入人体后,很快在胃肠被吸收入血,血液中的酒精只有5%~10%直接随呼气、汗液及尿液排出,绝大部分都是由肝脏代谢。乙醇在肝脏内先代谢为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而中间产物乙醛能导致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会在饮酒后15~30分钟出现脸红、心跳加速、低血压、眩晕、恶心、呕吐、头疼、乏力等症状。乙醛还可以与各种蛋白结合形成乙醛-蛋白结合物。后者具有一定的抗原性,从而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正常饮酒时,酒精在体内就是这样被处理的。然而,由于肝脏处理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饮酒过量时,大量酒精就会蓄积在血液内而作用于各个组织器官。人体组织对酒精很敏感,特别是大脑皮层,随着血中酒精浓度的增加,大脑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当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重时,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也发现,并非所有过量饮酒的人都会发生明显的肝损害。这就是遗传因素起了作用。酒精在肝脏代谢的过程中需要3种酶来分解,即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2E1,它们分别影响个体血清中酒精浓度、是否脸红、酒精性肝病的易感性。所以,遗传因素导致对酒精的耐受性以及不良反应的程度有显著差异,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基因导致对酒精耐受性相对较差。
吃饱吃好再喝酒损伤小
酒精对肝脏的影响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手段,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侵害。
酒精摄入的剂量与时间通常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呈线性关系。女性酒精摄入量20克/日,男性60克/日,连续几年即可导致肝损害发生。男性酒精摄入量超过80克/日,女性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日,连续10年可以导致肝硬化发生。饮酒的持续时间非常重要。因此,不要经常喝酒,而且每次一定要控制饮酒的度数和总量。酒精摄入量的计算方法是:摄入的毫升数×酒精浓度×0.8。
另外,营养不良可促进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加快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同时,酒精也可以促进营养不良,降低食欲。酒精的代谢产物作用于胃肠道和胰腺,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吃饱了再喝酒,高蛋白饮食后再喝酒,多吃肉后再喝酒,可能会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研究人员还发现,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空腹饮用白酒和混合饮用多种酒类可使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单纯饮用啤酒等有色酒者,酒精性肝病发病率较低。
还有一些因素可以增加酒精性肝病的风险。如果肝炎、胃炎患者,消瘦、营养不良或喝酒时进食量小、肥胖、女性、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等饮酒,对肝脏伤害更大,更要注意少喝酒或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