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儿科>育儿知识

中医对儿童脾胃疾病是如何认识的?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24/05/21
232
分享:

问题八: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医药对于一些儿童消化道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请问邱主任,中医对儿童脾胃疾病是如何认识的?

  

邱主任:好的,主持人。中医讲“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主水谷运化,它跟胃互为表里,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儿童相关的消化道疾病,我们需要先知道儿童的生理特点。

  邱建利.jpg

小儿有“三不余、四不足”,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脾常不足指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而因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多,饮食稍有不慎或寒热不当,脾胃易伤,出现乳食积滞、脾胃积热、脾胃虚寒等证,很容易发生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等疾病,年龄越小,这种表现可能越明显。中医有“异病同治”之说,所以我们很多疾病症状表现不同,但是都从调护脾胃的角度入手治疗。我拿腹痛和厌食作为例子来讲一下:

  

1、腹痛:指胃脘以下、脐之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的疼痛。主要与腹部中寒、乳食积滞、胃肠积热、脾胃虚寒和气滞血瘀有关。腹部受寒可能出现腹部疼痛,甚者拘急蜷伏,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现冷汗,唇色紫暗,肢冷不温,或兼吐泻,这时候可以用养脏汤加减,寒痛甚者,加附子;呕吐者,加干姜、半夏;泄泻者,加炮姜、煨肉豆蔻;腹胀者加砂仁、枳壳、厚朴、大腹皮;拘急疼痛者,加小茴香、延胡索。经常肚子胀痛,按着脐周疼痛,嗳腐吞酸,不思乳食,打嗝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大便秽臭,夜啼,也是饮食不节导致的,选用香砂平胃散(《医宗金鉴》)加减。大便不通,或泻下不畅、脘腹胀满者,加槟榔、莱菔子、枳实;兼感寒邪者,加广藿香;食滞化热,大便秘结者,去苍术,加大黄、黄连。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心脚心都热,多见于素体热盛,或喜欢辛辣肥甘之儿。实热内结则腹痛腹胀拒按,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以烦躁口渴,手足心热;主方:大承气汤加减。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玄参、麦冬、地黄;脘腹胀满者,加升麻、黄连、木香。经常性的腹痛,也没有特别痛,时好时坏,痛处喜按,得温则舒,精神倦息,手脚凉,吃饭不好,还容易肚子胀,大便稀溏,这些症状就是最常见的脾虚证了,用小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兼见气滞纳差腹胀者,用厚朴温中汤加减。

  

2、厌食: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厌食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凡脾气、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打嗝,偶尔多食后腹胀感重,大便不调,精神如常,属脾失健运证,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症见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属于脾虚之证,用异功散加减。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暗淡无光,属脾胃阴虚证,养胃增液汤加减。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