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气功与“治未病”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7/16
4487
分享:
      “治未病”的方法主要是指养生的方法,传统中医特别重视养生。在中医古籍当中,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俯拾皆是。天人合一思想、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等是中医养生法的核心理念。通过养生,人们可以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身体功能达到平衡,身心趋于和谐,从而获得健康长寿之效果。
  在诸多养生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引、按跷、吐纳、坐忘这一类现称气功的自我身心保健法。《黄帝内经》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前三句说的就是古代气功的锻炼。虽然这里没有铺展开具体的方法,但却点明了气功锻炼最重要的核心———调心。“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中可以看出气功的核心内容———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合一观念的雏形。
  中国古代的一些医学大家无不是出色的养生家,对养生有很高的造诣。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仿生的气功功法“五禽戏”,自己坚持锻炼,还传授给其弟子吴普等人。据说,吴普后来十分健康地活到了90多岁,与他每天必练五禽戏不无关系。晋代名医张湛提出十项“养生大要”,其中前四项即啬神、爱气、养形、导引,均与气功有关。南北朝时的医家陶弘景,提出气功锻炼应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集中其气功养生思想的专著《养性延命录》,倡导气功养生的目的是无病无灾,健康长寿。隋朝太医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中,收录了导引法200余种,这些方法不仅可用于治病,亦可养生健体,预防疾病。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学术观点各有特色,但对于气功,则一致认为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保健养生作用。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积极倡导气功锻炼,他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许多宝贵的见解。
  历代名医对气功这—养生方法情有独钟,把它视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是因为气功锻炼具有以下优势:①气功是一种身心兼养的自我保健方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使经络通畅,正气充盈;②气功的整体调节作用较强,能有效促进人的整体功能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同时,气功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③气功锻炼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安全可靠。气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无需进行复杂的体质辨识。只要在有经验的气功医师指导下学练功法,就能成为“治未病”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