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他仍尽力以“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皦”的方法,通过对万事万物现象的观悟,来阐明所有事物的本体,即“道”。告诉人们如何明道,以顺应自然,达到同光和尘,以不自生而长生,这就是老子的养生之道。
要得老子养生之道,其中有何微妙玄通之门?观道德伍千言,老子彻悟本体之道后,明确告诉我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治”;“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中,至要的关键点应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就是让人们从心入手,归清净根,而复其天命。才有后世庄子“心斋”和“坐忘”的法门。这显然是唯一通往,长生久视之直捷道。
老子崇尚以人为本的,万物为人所用。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并明示如何道法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即天人合一。《道德经》在各个章节中均有零散的论述,而在八十章中最为完备,吾以析之。
本章为“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关于这一章,简单的几个字,看起来通俗易懂。历来注释亦多,居多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角度刨析,难解老子本意。如果我们以己知见去理解,那老子离开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其智慧何在?作为一位圣贤,所说、所做往往以最通俗表明最精深,深入又能浅出,同光又能和尘,体现大道不偏不倚,无处不在,圆融无碍;有、无同出一辙;三界同根,万物同体。作为仁智得见的经典,不能是无缘之语。
养生至极是与道合真,那首先作“小国寡民”,“为道日损”,使自己的无限欲望的疆界逐渐缩小、放下,这就是小国。“损之又损乃至无为”,达到无念、无住、无相的境地,寡民者。也就是让人们要摆好心态,放下贪念,无欲无求。这是养生的开始。
后面的阐述,是告诉人们如何具体的修行而达到本真的境界。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我们拥有或给予十倍、百倍的用具,都不能贪图去享用它。不能去攀缘外景,为外物所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实现无限的欲望,而应回光返照,形神合一。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即使,我们在生活上受到种种困难的威胁,而不要改变我们追求正道、对真理的初衷,见异思迁,否则就不能制心一处,守中正一。体现为长生道者,难能可贵的精神。也只有坚定的信念,发长远心,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称得上真人。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拥有车船,我们不去用它。一免贪图享受,蒙蔽贪欲之心,对降伏妄心有利;二来可以行脚,有利身体周行通畅,强健筋骨,还能走出道来。虽然,拥有本领、利器、权势,我们“会而不用,功成身退”。一是免去居功自傲、锋芒显露;二来即使陷入困境,亦无所畏惧,一样心中坦然。这将保其慧命。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生活中,我们,以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来从事实践,慢慢的就能返朴归真。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中,无欲无求,所有能吃的都觉得是甜美的,所有能穿得都是舒适美丽的,在任何居所都是安宁的,任何风土人情都是其乐无穷的,这样所作皆行方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得清静,心地便能安住。凡心同道心。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是大道自然之象。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都能泰然处之。邻里彼此之间的交往、探望,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鸡犬之声象征早晚、阴阳相应、交替、变化,以及天籁之声。二六时中皆无所住,念念相继,六根圆通,神通自在,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是道的体用,最为精妙之处。
若能如是所行,如是所作,就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从生到老到死,本来就没有生死之相,离生死相就没有往来轮回,此谓无生而长生了。显然,老子把如何了生脱死的玄妙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假以世间法,表明长生之道。如此养生将与道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