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中药界的“天王巨星”

来源:中国药店发布时间:2014/09/18
2395
分享:
  六味地黄丸,首载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对于上述剂量,有人总结的“地八山山四,茯苓丹皮泽泻三”很方便从业者记忆。六味地黄丸,不仅仅在中医药领域,在普通民众的日常保健里,其也可以称得上如雷贯耳。在知名度和服用人次方面,六味地黄丸可谓一骑绝尘,其他中成药都难以望其项背。

 源流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是钱乙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因钱乙认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故去掉了助阳的药味)

若为丸剂,历代医家对方中药味的用量大致相同,若为汤剂,因各个医家用药习惯与所遇病患不同,故用量有较大差异。

如《医门法律》所载六味地黄汤用量为熟地黄二钱,山茱萸一钱五,干山药一钱五,泽泻一钱,牡丹皮一钱,白茯苓一钱;而《血证论》所载为熟地黄一两,山茱萸五钱,干山药五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白茯苓三钱;《医学心悟》所载剂量为熟地黄四钱,山茱萸二钱,山药二钱,泽泻二钱,牡丹皮一钱五,白茯苓一钱五,并言“若为丸,十倍其药”;而《医宗金鉴》收载的汤药用量是《医学心悟》所载的一倍。 |

  历代根据六味地黄丸加减的方剂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知柏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功能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症见骨蒸盗汗,面红口干,虚烦失眠,腰背酸痛,下焦湿热等。

麦味地黄丸,原名八仙长寿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功能敛肺纳肾,主治肺肾阴虚,症见咳嗽喘逆,潮热盗汗等。

都气丸,又名七味都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功能补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

归芍地黄丸,又名归芍六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加当归和白芍。功能补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虚,症见头目昏眩,耳鸣,腰背酸痛,腿弱无力,月经不调等。

  三补三泻之妙法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晕。”可见,腰膝酸软,头目晕眩,耳鸣耳聋等均为肾阴虚、髓海不足所致。

小儿囟门不合,是肾虚则生骨迟缓所致。

肾阴虚则阳易亢,也就是“水亏火旺”,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都可由阴虚阳亢导致。

本方之立法在于,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重用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滋阴治本之功,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本方被历代医家争相称道的配伍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此即所谓“三泻”。虽是补泻并用,但并非全方毫无重点,“三补”的用药量大于“三泻”的用药量,还是以补为主,配以“三泻”一是为了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等弊端,二是通过泽泻而泻相火,通过牡丹皮清血中伏火,以做到标本兼治。 |

  辨证为本 不可妄投

《小儿药证直诀》在“肾虚”条目中言:“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光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於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圆主之。”

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是补肾,兼以补肝。现代常用其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疾病,但核心一点就是必须要具有肝肾阴虚的证候。中医“异病同治”,病可以千变万化,但辨证是根本,有证之后,才有治则、治法,之后才有方药。网络上,所谓的六味地黄丸“妙用”、“现代应用”等等并非无效,但这种思路容易误导民众,也就是将方剂和病名直接对应,直线思维,求简求易,殊不知个体情况各异,套用方剂实非正道。

有文献记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胡某,女,58岁,咽部疼痛10余天,扁桃体及上颚部充血,咽干,耳部灼热感,疼痛,大便7日1次,干结,小便频数,寐差,舌淡红苔白,脉细数。医师拟知柏地黄丸合玄麦甘桔汤加减,药用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5g、泽泻15g、丹皮15g、茯苓15g、玄参15g、麦冬10g、桔梗10g、甘草6g、金银花15g、连翘30g、板蓝根15g、大贝10g、蒲公英30g、黄连6g,14剂,水煎服。后加减调治两月余,诸症消失。此方是咽部疾患,何以补肾?只因其辨证属阴虚火旺证,以咽部疼痛,咽干咽痒,口干喜饮,咽部充血,小便频数,面色潮红,色红苔黄,脉弦细等为辨证要点,辨其病机为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进而咽喉干燥,咽痛。

上述案例说明,辨证施治始终是中医治病之根本准则。近年来,滥用六味地黄丸的现象很严重,很多人认为其药味平和,随便补一补没关系,殊不知,其中熟地颇为滋腻,对于脾虚、阳虚等患者来说,实是雪上加霜。此方本是钱乙为小儿所设,小儿纯阳之体,正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阳虚者很少,故其将张仲景的肾气丸中的助阳药附子、桂枝去除而创立此方,而实际临床中,成年人单纯阴虚者并不是很多,民国著名医家冉雪峰言:“去桂附名六味,纯阴无阳,气将焉化?”可见,六味地黄丸使用前务须仔细辨证,不可妄投,切记切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