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服一些和胃理气、健脾助运、芳香化湿的药物,以调理脾胃的功能,也就是“开先路”。直到脾胃虚弱症状基本消失后再议进补。
2.进补药物需适量递增、细水长流、密切观察。脾胃虚弱者服用补药时,先服常规剂量的一半,如没有不良反应,再逐渐增加。
3.进补和理调脾胃兼施,即在进补的同时,配用一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砂仁、蔻仁、佛手等。
4.如果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可先以补气为主。因补气药往往有健脾作用,而且补气也可以生血,使血虚症状改善。亢进质者形体壮实,如面实心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多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等。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故常易发怒。在日常生活中多饮点菊花茶、苦丁茶可泻其阳热。在饮食上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梨、生藕、荸荠、葡萄、鸭肉、番茄等。忌辛辣燥烈之物,如辣椒、葱、韭菜、牛肉、羊肉、狗肉、鹿肉等温阳食物,酒是辛热上行之物,故须不饮。
燥红质者常见颧红唇赤、手脚心发热、口干咽燥、耳鸣目眩、牙齿松动、便秘尿赤、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咳嗽少痰、口干思饮不解渴、心悸怔忡、胁肋作胀或消谷善饥等。形成燥红质的主要病机在于精、津、液之亏损而导致阴虚内热而燥生,故应滋阴清热,以达到润燥之目的。冬季要注意养阴,以防燥热。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柿子、梨、葡萄、藕、荸荠、枇杷、番茄、冬瓜、萝卜以及鱼类、豆制品等清淡食物。还可食用百合银耳粥、山药莲子粥等。药可选大补阴丸、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迟冷质者 常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脊酸痛、性欲减退甚至阳痿,夜尿频频而清长;耳鸣耳聋、齿摇发秃、舌淡胖有齿印、大便溏稀,或气喘乏力、或胃纳不佳,心动过缓脉沉细无力。肾阳亏损导致阳虚则寒从内生,治以补肾阳祛寒而壮命门之火,如金匮肾气丸等。平日应多食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等,以及当归羊肉汤,温补肾阳、强壮身体。忌食萝卜、竹笋、菜瓜、绿豆等。
虚弱体质者常见精神疲乏、面色苍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心悸怔忡、目眩耳鸣、手脚易麻、动辄汗出、易出虚汗,大便或稀或无力,舌淡而脉细弱。治以益气生血,用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汤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可常食些粳米、小米、大麦、山药、荔枝、桂圆、木耳、土豆、豆制品、鸡肉、羊肉、.牛肉、狗肉、海参、青鱼、鲤鱼等。忌吃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品。
腻滞体质者微带浮肿,胸脘脾满,口干而不思饮,身重如裹,大便不实,或尿浊黏滑,或带下绵绵,舌苔多厚腻,脉濡滑。形成腻滞体质之主要病机在于脏腑功能低下,体内水谷津液运化机能受阻。治疗药物有二陈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在平时的饮食里多吃些蔬菜及海产品,如白萝卜、紫菜、海蜇、洋葱、扁豆、红小豆、蚕豆等。多吃水果如杏、枇杷、梨、荸荠等。另外少吃肥甘厚味之品。
晦涩体质者面色晦暗无华、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粗糙脱屑、毛细血管扩张、胸胁作痛,妇女有痛经、舌质青紫或紫斑,脉沉涩。病机于气血瘀滞,或由于气虚、气滞、气郁、寒凝。气血一旦瘀滞,既可化寒,也可化热或痰瘀,治以行血消瘀。可采用补气行气配伍活血化瘀药物,血府逐瘀汤加减等。在饮食方面可食些桃仁、油菜、慈菇、黑豆,以及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刀豆等行气食物。
通过进补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