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李东垣与脾胃内伤学说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4/29
3264
分享:
       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上立“补中升阳”为之大法。后世医家曾有少数对脾胃内伤学说执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先贤们均予以肯定和推崇,甚至有与张仲景《伤寒论》并列,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

  脾胃内伤学说的主要内容

  李东垣认为,脾胃在生理上有三个作用:一是人出生之后,一切营养均来自水谷精微,就是藏于肾中的先天精气也要靠水谷精微的滋养;二是由脾胃运化吸收而来的水谷精微,进入体后,成为化生气血的基本物质之一;三是水谷精微要靠脾胃运行输布才能流行到各个脏腑,滋养全身。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气虚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各种疾病与脾胃气虚有密切联系,并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气虚大致归纳为:气机升降失常、火与元气不两立、胃气一虚者五官俱病,脾胃有病则影响其它脏腑。

  脾胃内伤的治疗方法

  益气、升阳和泻阴火有机结合  《脾胃论》记载的第一个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即是治疗脾胃内伤的基本方。东垣也明确指出“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此方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健脾益气,用黄芩、黄连降阴火(夏令从权加用石膏),用升麻、柴胡、羌活3味升提阳气。东垣所制的许多方剂,如升阳益胃汤、通气防风汤、清暑益气汤、黄芪人参汤都是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的。

  权衡升降  东垣立论虽以阳气不升为主,但并不忽略气机不降。不升和不降可以同时出现,升提阳气和降火、利水、理气、消积的药物也可以同用。但要权衡升降的多少缓急。总之,东垣以“升”作为基本方法,以“降”作为权宜之计。升提阳气的药物,升麻、柴胡用得最多,其次为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等。降的药物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仔细分析东垣的常用方剂,在权衡升降方面有四种情况: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是升而不降的方剂,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是升多降少的方剂,通幽汤、润肠丸是降多升少的方剂(在通便润肠药中还照顾到升提阳气,值得重视),导气除湿汤、三黄丸是有降无升的方剂。后二者在东垣用方中就属于次要的了。

  掌握补泻  在扶正方面,东垣立论以健脾益气为主,但并不排除养血滋阴;在祛邪方面以泻阴火为主,并注意利水、化湿、理气、消积。健脾益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均用此四味。滋阴养血可选地黄、当归、麦冬、五味,如清暑益气汤中用麦冬、五味子,当归六黄汤中用生地、熟地、当归等等。泻阴火用黄芩、黄连、黄柏;利水湿用猪苓、茯苓、泽泻;理气行气最常用的是青皮、陈皮,东垣认为陈皮配人参,有益气升阳作用。此外,槟榔、丁香、厚朴、枳壳皆属降药。消食积,轻者用麦芽、神曲,如升阳除湿汤;重的用三棱、莪术,如三棱消积丸;急的用大黄、巴豆,如备急丸。同时要求祛邪不可过多,宜适可而止。

  东垣治疗脾胃内伤病用药,药量小而药味多。后世医家对其用药有褒有贬。我们认为东垣用药用量轻而显效快,药味虽多但仍有规律可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