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用。
我看了一圈答案,现在无论中医黑还是中医粉,感觉好多人还分不清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概念,说到中成药也分不清上市药、新药、经典名方的区别,说到中成药又习惯性鹦鹉学舌说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所以今天这个回答就权当普及基本概念吧。
在古代,一般就是医生开方,然后通过炮制饮片,搞成丸散膏丹汤等各种形式,给人服用。好了,问题来了,历代方书里记载那么多方子,由于地域或传承原因,北方大夫开药和南方大夫开药能一样么?就算药味相同,炮制或煎煮细节也可能不同啊,甚至说是叫一个名,实际给病人吃的是俩完全不一样的方子咋办?还是在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诞生了。这本书意义重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编的成药标准。
当然从现代药典的角度看,这个局方记录的还是相当简单的。药物基源等内容还是不够清晰。但这已经是划时代的革命了,第一次从官方角度做出了规范,由此,制作这些方剂的时候,也就有了统一的根据。到了近现代,随着药品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社会治理不断进步,成药的生产、管理逻辑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进行了大的发展——以药典为依据,以GCP、GMP、GLP等政府制度进行约束,成药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论中成药,最近最火的应该数得上连花清瘟了……不过今天咱拿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当例子。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经典方剂,顾名思义一共六味药: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因为药味三补三泻、平补平泻,所以应用相对广泛。说历史的话,这个药一般认为出自北宋钱乙所著述的《小儿药证直诀》。当然再往前倒,这个药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也有渊源,是由肾气丸化裁而来的。当然这里过于专业没必要展开。
丸药嘛,都是搓出来的,我找个截图大概就是用了这样的工具。
当然现在的药厂肯定不会这么搞,都是大机器生产的东西了。因此这里要强调,目前的中成药一般是固定剂量、剂型、生产工艺的,这实际上带来很多利好。说三个最明显的:第一,标准化流水线生产,质量总体可控,成本得以降低;第二,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第三,便于临床跟踪药效、不良反应。但饮片还是有着很大的末端用户市场,常见的就是病人自己抓药回去煎煮。相对而言,饮片这种方式更灵活,加减方更方便,对病情可能更有针对性,但煎煮这一块就是老大难问题。很多病人不会煎煮中药,对先煎后下之类的事情半懂不懂,要么用金属锅要么直接熬糊了,都会影响药效发挥。当然原来各医院有代煎,现在又有了颗粒剂出现,总之,各种剂型种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消费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然后说回另一个层面的概念。所谓上市药、新药、经典名方。上市药是已经取得批号的那种药。
看上图的国药准字:Z41022128,Z就是中成药标志,也就意味着是nmpa(原来叫cfda)批准上市的品种。淘宝上有很多说自己是药但没有准字的,记住那都是骗子。
然后说新药和经典名方,实际上新药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总局令27号文)来说,有几种情况,第一种,药物配方新;第二种,剂型新;甚至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成分也可以算新药。注意哈,中成药新药必过三期临床!同时,gcp规定,能盲的必须盲!所以如金花清感这种,说明书上就体现了三期临床的内容。所以再说中药,不要动不动就是中成药没有做三期临床,不要动不动就是中成药不敢随机对照双盲,这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经典名方又是另一个概念。按理说,六味地黄丸绝对算经典名方,但经典名方新规里实际上规定的有两种,第一种,中医局和药监搞出来的经典名方目录的方子,这里面把上市药都排除在外了,经典名方目录中的品种是豁免上市前临床评价的。第二种,由古方化裁出来的方子,比如抗疫三方,这种还是要有各种临床试验数据来说明疗效安全的。
六味地黄丸实际上属于已上市药品,因此是不会在前几年舆论热炒的一百个经典名方之中。但无论怎样,临床试验做了一大堆了,论文非常多。下面是发在英文刊上关于六味地黄丸的研究进展。
你大可以说试验做的不顶尖,但说没做试验就不对。
我之前提到过的金花清感,人家三期临床都做到国外去了。
除了临床试验,还有六味地黄丸针对二型糖尿病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这种药学方面的研究。
我们再来看好多人说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还以宛西制药这个六味地黄丸为例吧,据我所知,这家的六味地黄丸销量全国第一。作为龙头,说明书是这样的:
实际上,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这一栏的标注,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做了临床试验,有不良反应就如实写,发现不良事件但也不知道是否有关的就写尚不明确,并不是说尚不明确表示没有做临床试验;第二种,上市后药品监测网络汇总情况,政府要求或药厂自行补充、修改说明书。而全网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肝肾毒性问题,实际上今年发布的药品监测情况表明,中医药和化药比起来确实更加安全。
也因此,部分国内临床指南也会反复提到中成药。比如新冠疫情中,卫健委发布的指南中,中医就有一个专门的版块。六味地黄丸则在部分疾病指南中有所体现。
宛西制药因为在河南南阳,主打的是张仲景故里文化和道地药材,“药材好、药才好”就是他们家提出的口号。
最后的最后,实际上化药也好、中成药也好,疗效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治病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化药有贵的也有便宜的,但从连花清瘟和paxlovid之争中能看出来,有的化药是真的贵的没谱。除开化药引入是否是买办这件事,我一直想说,中成药很可能是未来药品来源非常重要的宝库。这倒不仅仅是药物进口卡脖子的问题,而是药品专利制度正在扼杀化药甚至医学的发展——这其实也不是我第一个说的,这个是《药物发现——从临床到华尔街》这本书写的。
所以,作为患者,如果你还没专业到能自己开药的地步,千万不要阴谋论,更不要跨行指导医生开什么药不开什么药,真心建议遵医嘱。而且无论用了什么药,如果服药后无效或者用药出现不良反应,一定和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式。这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最好方式。
来源:知乎pu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