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思考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4/24
1104
分享: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非凡是2型糖尿病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数已接近5000万,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全欧美的总和。据最保守的估计,我国糖尿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每年最少需6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课题。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重要途径。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记述,“治未病”有三种意义,第一,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第二,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病后防复,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发。用“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勿使七情太过

 

《灵枢-五变》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人的情志失调,气血上逆,瘀热内结,伤津耗液,会发展成“消瘅”。根据观察,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常有抑郁悲怒等七情所伤的表现。《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损伤脏腑,会引起一系列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一系列调摄情志的具体做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独立守神”“无恚嗔之心”……等等。即是教导人们情绪要保持乐观,不要去争竞名利,保持一种精神内守的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脏腑的阴阳气血和顺,自然不会得病。

 

2注重饮食的保养,使脾胃的功能和调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饮食的调养也成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怎样注重饮食的调养呢?首先要做到饮食有节制。《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后,会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影响气血的流通运行,成为诱发、加重糖尿病的诱因。《素问-奇病论》里讲得非常具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了过量饮食、过食肥甘会导致肥胖,进而引起进一步病变,发展成糖尿病的机理。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体重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病成正比。可见,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何等重要!其次要注重饮食和合理营养搭配。《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则是教导人们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偏食,才能有益健康。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提出:“服食节其苦酸甘辛”,主张节制饮食,和调五味,有益健康。脾胃的功能健运与否也与糖尿病发生息息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之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不能散精,则会出现消瘦、口渴、多尿等一系列糖尿病病变。因此固护脾胃应该做到饮食定时定量,不吃或少吃辛辣肥甘之物,避免暴饮暴食,并适当运用黄芪、白术、淮山、鸡内金、茯苓、扁豆、莲子、芡实等补脾益气中药进行食疗,以助脾胃的健运功能,防患于未然。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