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的肉瘤,确诊时往往已经发生转移,无法手术切除,依赖于靶向药物治疗。但传统靶向药会出现耐药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新型靶向药瑞派替尼的出现缓解了这个局面,为晚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今年3月1日起,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开始落地,无疑是给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提升了晚期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靶向药物革新推动GIST步入“慢性病”范畴
以前,人们认为胃肠间质瘤属于软组织肉瘤,但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虽然不是癌但也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
GIST在发病初期通过手术切除的效果最佳,但是由于起病隐匿,部分首次就诊的患者就已经发生肝脏或腹腔其他器官的转移,即使手术切除了也很难满足治疗需求。加之约40%-50%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因此急需寻求新的治疗模式。
后来,人们对“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发现GIST的发生与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靶向治疗应运而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新型靶向药瑞派替尼,缓解了传统靶向药长时间使用后的耐药问题,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目前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纳入唯一四线治疗药物。靶向治疗标准疗法从一线到四线,不断更新迭代,推动着GIST逐渐步入“慢性病”范畴,如同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一样。
事实上,晚期患者只要接受规范化治疗,有很大机会实现“带瘤生存”。即使胃肠间质瘤发生转移,治疗效果也要好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所以,各位患者朋友们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瑞派替尼纳入医保目录,给晚期患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今年3月1日开始,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四线治疗药物瑞派替尼逐渐进入各地的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价格降幅约60%,加之不同比例的医保报销(各省市具体政策不同),患者购药的自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