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灵感冒”被严重低估,如何拯救抑郁症?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23/07/24
538
分享:

唱过《好心情》的李玟因抑郁症轻生去世的消息震动了全社会。

在其出道的三十年间,李玟一直用劲歌热舞给一代人带去快乐和惊喜,她似乎永远能量充沛、笑容灿烂,其骤然离世引起公众一片愕然——原来罹患抑郁症的人看起来那么平常,这一被视为“心灵感冒”的疾病,也暗藏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抑郁症为自杀主因,“心灵感冒”需尽早干预

18岁的林欣(化名)即使是在七八月的酷暑,也依旧穿着长袖。

在其所在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林欣卷起袖子向自己的主治医生朱医生(化名)展示胳膊上的伤口。这样的抑郁症患者自残行为,在精神科门诊并不少见,朱医生对林欣的伤口也是一看便知,“新伤叠旧伤,有几道颜色鲜红的,是这两天刚弄伤的。”

对于抑郁症患者自残背后的动机,朱医生分析表示,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苦闷状态,划伤自己、掐自己或是咬自己等自残行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久而久之,患者为了追求这种快感,会反复伤害自己。

更令人忧心的是,自残往往会滑向一个极端——自杀。事实上,对自己最终绝望以至于产生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在自杀行为前,亦有过高频率的自残举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同时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3的研究统计,该疾病已成为全球每个国家伤残调整生命年(即由疾病所致的健康寿命年损失)十大病因中最主要的病因。另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是自杀死亡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0倍。

有精神科专家分析表示,抑郁情绪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严重程度的增加,可能会转变成抑郁症,严重时会出现自杀念头,相关症状也会影响到社会功能,例如无法正常地学习或工作。因此抑郁症需要早干预、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总被忽视的抑郁症B面:他人的理解也是一种治疗

即使是至亲,父母也很难接受和共情林欣的感受和症状。在门诊,林欣的父母情绪激动,向朱医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小年纪有什么想不开的?是不是在学校受了什么刺激?怎么会这么脆弱?到底多久能治好?”

朱医生多年从业后,总结出了一则规律:在给出抑郁症诊断结果时,患者家属往往比患者表现得更加情绪化。这背后暗藏的是家属对该疾病的误解,很多人将抑郁症视同为单纯的“不开心”、“想不开”,甚至认为这体现了性格上的“脆弱”,但事实绝非如此。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系统治疗的疾病,并不是“加把油”、“想开点”就能痊愈。临床上其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及精力缺乏,同时也会催生出在体重、食欲、睡眠等躯体方面的异常,往往导致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或损害。除了沮丧、无力等直观表征,患者亦可能存在躯体行为、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的改变。

然而,公众的偏见与不理解,使得抑郁症被“污名化”为“矫情”和“富贵病”,抑郁症患者容易因此产生“病耻感”。林欣曾把自己生病的事告诉同学,遭到的却是侧目与议论,甚至被误传为“有精神病”。也有亲近的朋友安慰她“想开点”,鼓励她“坚强”,但在林欣看来,这些劝慰在“病来如山倒”的症状面前,显得轻飘飘。

对外倾诉无果后,即将面临高考和升学的林欣,已经暗暗下定决心,未来不论治愈与否,她都不再跟他人提及自己的病症。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里,不给他人添麻烦、传递积极正能量,是一种美德。面对这样的隐秘而坚固的价值观,抑郁症患者在面对情绪黑洞时,更倾向于选择隐藏,而非主动求助。“微笑抑郁症”一词的诞生即反映了这一现象,该词用来形容那些表面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的抑郁症患者,笑着讲PPT的同事、荧幕上的喜剧演员,都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为了改变抑郁症患者孤立无援的状态,专家在抗抑郁治疗中倡导“治疗联盟”的概念,即医生、患者和家属三方形成联盟,共同努力。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身边的人对于抑郁症患者正确的理解、坚定的支持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抑郁症可治愈,全病程规范治疗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抑郁症可以称为“不治之症”,但指的并非“不能治”,而是“不愿治”、“不充分治疗”。一份基于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仅有7.1%的抑郁障碍患者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且最终仅有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不少精神科专家强调,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只要积极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抗抑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依旧是当前抗抑郁治疗的基石。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其中急性期治疗(8~12周),巩固期治疗(4~9个月),对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该至少维持治疗2~

3年。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原治疗。

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的特点,数据显示50%-85%的患者一生中遭遇过复发。因此,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若没有完成巩固期治疗疗程就停药,复发风险陡升,多次复发的患者则必须学会如何与这一疾病共同生活。

全病程规范治疗的长周期疾病管理中,抗抑郁药物是关键一环。无论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引发的治疗中断,还是治疗后的残留症状,都是导致抑郁症复发的高风险因素,也是全病程规范治疗的“绊脚石”。因此,临床倾向于选择疗效全面且安全性良好的抗抑郁药物,减少残留症状的同时,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2022年11月,首个国产抗抑郁1类创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获批上市,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若欣林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选择。

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自杀风险,犹如抗抑郁治疗道路上的三座大山,而提升就诊率、提高规范治疗率无疑是翻越大山的制胜法宝。随着药物治疗的优化、规范治疗率的提升,以及公众对疾病认知的不断纠偏,抑郁症的阴霾终会散去,坚持规范治疗的患者也终将抵达彼岸,重拾对生命的热爱与前行的勇气,回归正常生活。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