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药物可致
药物引起的耳聋具有多发、不可预测、危害性大等特点。具耳毒性的药物有近百种,最多见的是抗菌药,尤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类为主,这类药占所有药物性耳聋的40%以上。常用药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等;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外,其他可以引起耳聋的抗菌药物还有红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非抗菌药物类中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疟药(磷酸氯喹、奎宁、乙胺嘧啶);利尿药(速尿、利尿酸);麻醉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抗肿瘤药(包括长春新碱、顺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氮芥、米索硝唑、博来霉素等)。
药物致聋一般都因其进入人体内耳,对内耳毛细胞产生损害导致失聪。其听力损害在早期可表现为双耳或单耳高频听力损失,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需要用仪器检查才能发现。耳毒性发生后,主要表现为耳部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一旦出现这类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部分药物的致聋可能自用药到出现症状需一段时间,且还有明显的延迟作用。
药物性耳聋发生几率并非人人相同,特别是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耳聋常有遗传倾向,其与人体细胞线粒体核酸变异息息相关,存在变异者容易发生耳毒性,即使一次用药也可能致聋。此外,肾功能不全患者、噪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要注意, 因他们内耳较脆弱, 更易发生耳聋,也可能在用药后会加重损害。
耳聋可防可治
药物性耳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临床医师开处方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疾病与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严格掌握适应症,慎重选药。对学龄前儿童尽量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孕妇、老人与肾功能不良患者需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用药方法与剂量也应注意,对长期需使用耳毒性药物者(如结核病人),应严密观察;避免联合用多种具有耳毒性的药物,用药期间还需考虑临床其他情况,如发热、脱水等。
患者就诊时,为避免耳毒性药物带来危害,应向医师详细介绍自身状况,包括用药史、肝肾功能、家族史等,家庭成员与近亲属中具有后天性耳聋者,更需及时向医生说明。
治疗药物性耳聋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采取措施。患者在听力下降、耳聋发生以前,一般都会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在不得不用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类症状,要及时停用这些药物,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适当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葡萄糖钙等,改善听神经的营养,促进耳毒性药物在身体里的解毒、排出。配合中药解毒通窍、养血平肝、清肝泻火、补肾益气、补脾活血、补肾健脾、健脾平肝、宣肺益气等方剂,对一些病人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