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蚊虫传播疾病猛于虎灭蚊防病诗话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15
2369
分享:
      蚊,是害人虫,吸吮人血,传染疾病,扰人睡眠,危害健康,可谓作恶多端。明代李时珍说:“蚊处处有之,冬蛰夏出,昼伏夜飞,细身利喙,咂人肤血,大为人害。”有人统计过,在人类历史上,死于蚊虫传播疾病的人数,大大超过死于战争人数的总和。蚊,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历代人民憎恨它,厌恶它,着意要消灭它。

  我国人民对蚊的危害早有认识,《庄子·天运篇》有“蚊虻着肤则通昔不寐。”《论衡》也提到:“案虫害人者,莫如蚊虻……蚊虻食人,尤以为灾。”《说文解字》释为:“蚊,啮人飞虫。”同时,对蚊的形成、分类、习性也作了阐述。《淮南子》说:“孑孓为蚊。”肯定了蚊是由孑孓蜕变而成。唐代元稹《长庆集》说:“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又黑为蟆子,微不可见与尘相浮上下者为浮尘子……能透入人肌肤,啮成疮毒,人极苦之。”

  西汉名臣东方朔说:“长喙细身,昼匿夜行。戮肉吮血,常遭拍扪。臣虽愚憨,亦识斯蚊。”寥寥数语,道出了蚊的丑形劣迹和作恶的下场。晋代文学家傅咸,用他那雄健的笔触写了一篇讨伐蚊的《蚊赋》:“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众生,乃餐肤以疗饥。妨男工于农田,废女红于杼机。”罗列了蚊的罪行,恨不能亲手诛之而后快。其后,不少诗人墨客,吟诗作赋,对蚊子危害人们健康的罪恶,进行了口诛笔伐,以唤起人民大众对灭蚊防病的认识。唐代孟郊诗曰:“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顾已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橱,一使夜景清。”白居易诗曰:“巴地炎毒早,二月蚊蟆生,咂肤拂不去,绕耳甍甍声。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疾成。”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泰州为官时,见蚊肆虐,造成疾病流行,怒而赋诗曰:“饥若轻柳絮,吮成红樱红。但知求日暮,何须问前程。”

  明代散文学家方孝孺,把夜卧被蚊侵忧、叮啮的情况写成绘声绘色的《蚊对》:“天台生困暑,夜卧希帷中。久之,其音如雷,以为风且至也。俄尔,耳畔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朴股啮面。利嘴饫腹,充赤园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呼?”发出了老天为什么要产这种微小的生物来毒害人的呼声。

  清代诗人诸人荻,对蚊害痛恨入骨,作《黄莺儿》词斥之:“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细小口如锋刃,叮得痛人,叮得痒人,娇声夜布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此词短小精悍,幽默风趣,把蚊的贪得无厌,醉生梦死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清代龚自珍有首讨蚊诗,通畅明白,富于科学内涵。诗曰:“天热雨淋蚊很多,吮血播病逞凶恶,众生祈有绝蚊法,除尽蚊虫人快活。”说出了人们灭蚊防病的共同心愿。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