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出现心脾两虚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22/09/07
1109
分享:

人们常说“春困、夏乏、秋盹、冬眠”,随着秋季的到来,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修整阶段,身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盹。

 

原本“困了”之后,“睡一觉”就又能生龙活虎了,但如果长期处于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的状态,要警惕是否因为心脾两虚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当出现心脾两虚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心脾两虚是中医的病机词汇,主要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心血虚因血不养心,症见心悸、健忘、夜寐不酣、神疲,面色淡白(黄)、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比如心悸就是心慌、气短、害怕。脾气虚,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少,纳后脘胀,或有隐痛,便溏不实,苔白、质偏淡,脉濡缓;如见脾气下陷,则脱腹坠胀,头昏、短,久泻、脱肛,小便频数淋沥。若脾不统血,可见吐血,紫癜、崩漏。 

 

如何理解“心主神明,脾主运化”?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心主神明,在中医上指的器官中的心脏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神也不是神灵的神。在中医上所指的心神。除了心腑的功能以外,也包括大脑和大脑功能,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是藏神的地方。心主神明也是主要指心脏的功能强,就会使人的精气神旺盛。

 

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可发生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专家指出,心、脾属于中医五脏的概念,与西医的心脏、脾脏,按系统划分的概念不同,中医的概念更广阔、更宽泛,中医的“心”可以包括西医的心脏本身的功能,还包括神志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中医的“脾”不仅指西医的脾脏,还包括脾胃系统一系列的生理功能。

 

温馨提示


如果遇到没劲,身体乏力,心悸、气短、睡不好觉,总做梦等症状,这时候可以考虑用一些药物,例如归脾丸,这个是调节心脾两虚的中成药。


归脾丸有着千百年的应用历史,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是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经典方剂。南宋医家严用和最早在《剂生方》中提出归脾汤,“归脾”即“引血归脾”,把本该是脾的工作重新归给脾。

 归脾丸200.png

归脾丸主要成份中,党参、炒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这些药材具有健脾、益气、补血的功效。远志、酸枣仁、茯苓、龙眼肉,这些药材主要功效是补益心脾、安神。另外还有一味木香,可行气舒脾。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