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什么要写《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拯救!
拯救什么?拯救人。拯救什么人?拯救二类人。哪二类人?一类是医生,一类是大众。不过拯救医生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拯救大众。
为什么要拯救大众?因为张仲景时期的人民大众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疫病的威胁。
张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疫情十分严重,三年一小疫,五年一大疫。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疫病就有321次;东汉是疫情特别严重的时期之一。当时的疫情有多严重?我们从二则文献即可看出:
一则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里说的,那时他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有两百多口人。从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因为疫病死去100多口,这可是一半的人口啊,平均每年就有十来人染疫病而亡。
另一则文献是东汉末年曹植的作品《说疫气》。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官二代,富二代。曹植在《说疫气》里讲到,当时的疫情十分严重,以致于“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每家每户都有人因疫病死去,每家每户都有悲伤的哭泣。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他为人民遭受深重灾难而痛心疾首,为人们失去宝贵生命而悲愤交加,于是发奋读书,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查阅古籍,广泛寻找疫病的有效诊治方法,历经数载,终于撰写成《伤寒杂病论》。
其实在张仲景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一直在与疫病抗争,发现和创造了许许多多有效的方法,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人们也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记录了下来,传承下来。张仲景本人也有相当多的治疫经验。所以《伤寒杂病论》里写的诊治方法是有效的,是可靠的。今日我们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治疗新冠肺炎取得很好效果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一点在历史上已被无数次证明。
新型冠状病毒为什么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这冠状病毒发生了变异,改头换面,与它的前辈已有不同。病毒变异以后,它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特性都发生改变,人们用来对付它的那些老方法就不适用了,过气了。
不过咱们的医学家、生物科学家也非常敏锐,反应十分敏捷,见招拆招,与时俱进,加紧研究试剂盒,加紧研究相应药物,加紧研制疫苗,病毒变,医药也变。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猫和老鼠都很聪明,都会随机应变!
人们希望新的药物快快研制出来。二年太久,一年太久,能否一周,最好一天。
这里出来一个疑问,咱们《伤寒杂病论》的药方都二千多岁了,化石级的古董,还能用啊?这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等等古方还有效啊?二千多年了,人在变,气候变,一切都在变,方剂也要变啊!不变怎会有效果!古方只能治疗古代的疾病,治不了今天的疾病哟!
其实万事万物,变是永恒的,不变也是永恒的。汉代大学者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变的是细节,不变的是大体;变的是枝叶,不变的是根本。生物和生命的基本层面的东西亘古不变。所以说,万变不离其宗。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医的千年古方依然有效。而且,中医使用的是复方,是组合拳,是全方位多通路地攻击微生物。而除了直接攻击微生物外,中医的药方更擅长制造不利于微生物生命的环境,更善于调动人体攻击病毒能力,更着力于增强人体对危机的抵抗力和承受力。沧海桑田,人体生命机制,人的抵抗系统和抵抗机制没有变。
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指出,在病毒引起疾病以后,对抗病毒是医生的任务,处理病毒引起的间接问题也是医生的任务。
《伤寒杂病论》中疫病、疫气,说疫气是毒,是杀厉之气,是毒烈之气。
后人还把疫气称为“戾气”。戾字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乖戾,不正常,违反,背离。另一个意思是暴戾,凶暴、残暴。把疫气称为戾气,旨在说明疫气不同寻常,传染性、破坏性极强。
对于疫气,首要的事情是防御、躲避。张仲景说对于疫气,君子固密,邪不能伤;小人触冒,必婴暴疹。君子指明白道理的人,固密是保护自己、躲避邪气。小人指愚蠢任性的人;小人不知躲避邪气,不知防护自己,他们感受疫气是大概率的事情。
当然我们对于疫气也不要害怕。害怕会导致人的正气减弱,抵抗力下降,免疫力被抑制。在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还是要重视它。
前面我已经说过,疫气也有六气的某些特点,疫气的流行与六气有关,医生也可以参照六气的特点去认识疫气。但是要注意疫气绝非寻常的六气,决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有人讲新冠肺炎的病因是寒湿,与武汉寒湿季节因素有关。这话不错,新冠病毒确实与寒湿有关,但它并不是寒湿。中原地区的冬天,寒湿年年同,为何此时的寒湿引起此病?寒湿可能伤众人,而不会人传人;疫气却是人传人的。武汉的疫气如果被感染者带去燥热的地区,它也会感染人,也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而寒湿若被带到燥热的地区,它不会持续存在片刻时间。疫气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大,与人类行为因素的关系更大。人类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注意预防,任何年月都可能发生疫气伤人事件。
如何预防疫气呢?戴口罩,远离疫区,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洗手,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这里就没有必要细讲了。不过我要补充二点:在疫情下,千万不要让身体受凉;身体受凉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恰好相反,病毒的活性在寒冷的条件下是增加的。在疫情下,一定要保证充分时间的、良好质量的睡眠。
在这些措施以外,中医还有药物预防方法,比如药物熏蒸,或者服用药物。就熏蒸而言,用藿香正气水雾化熏口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对藿香正气散药方作了一下优化,形成下面的药方,可以用于熏蒸预防:
藿香、苍术、苏叶、陈皮、艾叶、干姜、肉桂、白芷。
八味药物各等分,碎为粗末,混匀。
使用方法一:口鼻熏蒸法。取药末15g,置小容器中,加200ml左右的水,加热使蒸汽药气随蒸汽升起,对口鼻眼熏蒸,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若考虑可能接触疫气,立即实施熏蒸。
使用方法二:香囊法。将15~20g药末装入布囊,挂在车内,或佩戴胸前,或置于枕边,或近鼻熏嗅。若考虑可能接触疫气,立即近鼻熏嗅十多分钟。
中医学有一句名言:“用药如用兵”。
所以治病要讲兵法。兵法主要讲究用兵智慧,而不是讲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不讲兵法,只拼武器,不一定能打的赢战争。
中医临床所用药物不会被认为是尖端武器,但是常常能打赢战争。好的中医师善于用药,恰如优秀的将帅善于用兵。好的中医师能像优秀的军事家那样考虑问题,有优秀军事家那样的用兵智慧。
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张三与李四打架,张三很厉害,攻击力很强,会降龙十八掌,会九阴白骨掌,而李四的攻击力不怎么强,拳腿都很一般。大家说这打架的结果怎么样?肯定张三赢啊!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李四很硬核,抗打击的力量超强,身子骨像铁板一样,张三一拳打上去,李四没感觉,张三手发麻;一腿踢过去,李四纹丝不动,张三踉跄后退。大家说最后的胜利属于谁?
《伤寒杂病论》有一个白虎加人参汤,用来治疗疫病很有效果,但是人们未发现它对病原微生物有什么对抗作用。那它治疗疫病的道理在哪里?至少有一个道理是成立的,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能使患者的发热时间缩短,发热程度降低。如此一来,患者的身体就能够从疾病带来的危机中挺过来,最终走向痊愈。而没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病例发热时间长,发热程度高,身体消耗大,难以从疾病带来的危机中挺过来,最终可能走向衰竭。
三国故事中有几个桥段:马谡屯兵山上,魏军四面围定,切断供水,蜀君即败。曹操于官渡之战中,烧掉袁绍的粮草,袁绍遂溃。
再愚昧的人也不会怀疑说,司马懿没有动一枪一炮,曹操没有击杀一兵一卒,决不可能取胜!传说中的这些故事都不科学,讲这些故事的人都没有学科头脑!
《伤寒杂病论》药方能对抗疫气,能治疫病,我们从其中能够看到兵法之妙: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釜底抽薪、围魏救赵……
《伤寒论》治疗外邪引起的疾病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保胃气,存津液。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一定要保护患者身体的正气。《伤寒论》告诉我们,对于外邪引起的疾病,医生千万不可以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外邪,只知祛邪。而要一只眼睛看着邪气,一只眼睛看着正气,正气尚可的时候不要损伤正气,正气虚弱的时候要扶助正气。祛邪固然重要,倘若没有人体正气,那么祛邪的药物管不了多大屁事!要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疾病的痊愈,并不是药物祛除了邪气,不是药物杀灭了邪气,而是正气战胜了邪气。
把人体对抗疫气的力量扶助起来,壮大起来,让人体自己对付疫气!
不知人们能否从所谓的“代理人战争”中悟出一些道理。
让我们来看看《伤寒杂病论》的几个药方。
一个药方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疗的病证具有怎样的特点?“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身体的气血虚弱,抵抗力低下,勉为其难地抗击外邪。此时改如何治疗?一个方面要祛除外邪,一个方面要扶助正气。所以小柴胡汤既用柴胡、黄芩祛邪,也用人参、甘草、大枣扶正,驱邪扶正,攻补兼施。
一个药方是小建中汤。《伤寒论》用小建中汤治疗什么病?治外邪伤人引起的疾病,急性发作的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但同时还有心中悸,烦闷不安。对于这样的病症如何治疗?祛邪吗?不!《伤寒论》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一个补药,是扶正气的药方。不祛邪气,只扶正气,扶正即可以祛邪。
如果不注意顾护正气,一味祛邪,其结果往往是这样的情况:病邪虽去而正气虚损;疾病迁延难愈;疾病转为危重,甚至走向死亡。
如何辨识人体正气虚衰?我给出如下八项指标:
1.体质弱。由于先天的原因或者后天保养不好,消耗太多,都会导致体质弱。
2.年龄大。年龄大的人气血衰,身体都弱一些,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3.较长时间的疾病经过,拖得太久。在疾病过程中,病邪和病变的损伤,治疗和药物的损伤等,都导致正气虚。《伤寒论》有时提到伤寒十三日,也旨在提醒注意这一点。
4.出现过,或者仍然存在一些耗散性的症状:腹泻、遗尿、较多出汗、呕吐、少食不食、惊恐不安、悲伤、不寐等。
5.几个特异性的正虚表现:口开,面部肌肉特别是咬合肌松弛,手撒,握力差,手臂肌力差,肌肉松跨无力、恶寒、肢冷。
6.常见性虚弱症状:少气、短气、神衰(表情淡漠、眼无神、无力睁眼,但欲寐。
7.血压低,脉压差小。
8.舌质淡,或舌少苔、无苔,舌体瘦小。
《伤寒杂病论》告诉我们,对于疫病,如果患者正气虚衰,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一定要注重扶助正气!
最后让我们回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家,河南涅阳县人(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他很小就表现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出众的智慧才华,被推举为“孝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被选为国家后备干部。后来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做了一名司局级地方官员。
在医学的道路上,他很早就拜同乡张伯祖为师学医,一辈子矜矜业业,勤奋认真,虚心学习一切诊治疾病的好方法,懂理论,勤实践,悟性高,是一位真正的德医双馨的精诚大医。
张仲景有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无论是为官,还是为医,他都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在长沙太守任上,他史无前例地坐堂行医,也就是把办公室当成诊室,接待老百姓来看病。后来他考虑到自己更适合做一名医生,人民缺医少药,对医药的需要很迫切,于是弃去行政职务,一心行医。
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本书,被称为医方之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主要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书是中国临床医学的主要的、重要的源头。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由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中医强大的伤寒流派,这是中国医学最大的一个学术流派;由伤寒学派又分化出另一个十分壮大的温病学派。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研究主题就是包括疫病在内的外邪所致疾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思想观念、诊治方法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诊断、本草、方剂,以及内科、妇科、儿科和外科等临床各科。晋唐以来,历代医家都受张仲景医学的影响。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中医都是岐黄子孙,而在东汉以后,历代医家的学术机体里流淌的都是张仲景的血液。
《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包含有丰富的治未病、养生预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张仲景是中医高山上耸立在至高之巅的圣人!
张仲景说:他的著作“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人身万病,变化百千,一本书怎能尽述?但是,在张仲景著作里,适用于各种疾病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都在!
当然,在张仲景著作里,解疫气之毒、战胜疫病的法宝也在!
有人把张仲景著作喻为医家的水火谷粟,意思是说张仲景著作为医家职业生命之必需,不可须臾缺少。水火日用而不知,今日医家或许没有留意这一点。
永远感恩医圣张仲景!
[作者简介]傅延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金方书院院长,从事中医40多年,在《伤寒论》及经方医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卓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