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新华网2021年11月29日内容
巍巍伏牛山 绵延八百里
河南 南阳
千年而成的天然药库
静谧地坐落在这里
温暖湿润的季风流连于秦岭山脉
滋润着灵动的生命
涵养着纯净的水源
伏牛山 山茱萸花开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仲景文化根植于此
四时流转 万物生长
张仲景用一本医养四方的《伤寒杂病论》
穿透历史隧道
救人、济世、传播、扬名
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
并在传播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
河南南阳
凭借着仲景文化和中医药产业
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奠定了重要地位
近日
新华网组织中医药文化媒体调研活动
走进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
探寻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
扫码即可查看原视频
“我们所有中医临床大夫的每张处方,都有医圣(张仲景)的身影,承载着中医的传承。”
——北京中医院 王国玮
“仲景文化是中华文明支撑下产生的,引领我们传统医学向前发展的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的一种文化。”
——河南中医药大学 刘世恩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什么是打开中医药的钥匙呢?《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中华中医药协会 海 霞
“大家一直在讲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包括我们的产品,我觉得其实这个标准的问题是不好回答的。”
——新华网健康频道 马宁蔚
“中医药是有效的,是管用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我们才能够从一个小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团。”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黎
医圣祠
医圣祠修建于明代,是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踏进汉阙大门,绕过高3.5米的照壁,步入前庭,就看到庭院正中手捧书卷、威严肃穆的张仲景铜像。走进拜殿,两面墙上刻着张仲景《伤寒论》里的113首经方,《伤寒论》不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中医学基础和法则,还是中药经方之祖,这些历经1800多年时空演变的经方,至今仍是中医诊治中的常用方和基本方。
张仲景医院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不仅植根于5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职责。离开医圣祠,媒体团一行来至张仲景医院,医院内张仲景把脉问诊的雕像立于大堂之上,置身南阳张仲景医院,到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医疗与传统医药交融焕发出的力量。
沙龙研讨会
调研期间,新华网举办沙龙研讨会,围绕“凝聚文化力量 助推中医药发展”这一主题,多位与会嘉宾分别对中医药发展的优势和明显的短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仲景精神传播、中医药研发创新、南阳中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院长刘世恩,“张仲景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一个圣人,所以仲景文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医学是个综合的学科,你了解了中医学,就了解了中国文化。这些文明都在这里含着,它不仅仅是治病。”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运卿指,“仲景文化应该是中国中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程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南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文化,尤其是以张仲景文化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
企业调研
作为地处医圣故里的中药企业,仲景宛西制药多年来深耕中医药领域。为纪念一千八百年前张仲景,仲景宛西制药在医圣山建立张仲景巨幅雕像。为了让更多人感知、致敬中医药文化,每逢农历正月十八医圣诞辰日,仲景宛西制药都会举办隆重的祭拜典礼,上万民众从各地赶来此地,带着虔诚的心观礼、祭拜、祈福。
仲景宛西制药以仲景文化为核心,将文化、产品、道地中药材特色等,通过“传承·创新·责任·诚信”紧密结合,将张仲景中医药思想精髓融入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传承仲景文化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当代人们的健康需求,创新发展仲景文化事业。
在仲景宛西制药“六味地黄丸”生产车间内,一瓶瓶制作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正等待着工人进行分拣和包装。六味地黄丸最早载于《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名医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组方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应用历史。仲景宛西制药在传承仲景方剂的基础上,创新浓缩丸这种中药新剂型,满足了现代人携带方便、服用量小的需求。
仲景六味地黄丸药材均选用道地药材。地道药材质量可控、源头可溯,制成的药品有效成份均一、含量稳定,品质和疗效更好。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我们一直在做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延伸延展。坚守中药阵地,围绕仲景方剂进行创新开发,形成了从一家工业制药到中药农业种植、商业销售、医疗康养以及健康食品、卫生材料,一条仲景健康产业链,这一切也说明我们对中医药文化 的自信。”
植根于医圣故里的仲景宛西制药,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仲景文化基因,也天然承担着传承、发扬仲景文化的职责。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以仲景宛西为代表的中医药人,将坚定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民族复兴大业健康根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