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季来临,天高气爽。但寒冬也在一天天临近,于是渐渐秋风瑟瑟,草木凋零。眼前飘飞的落叶,宣告生命的又一度轮回。古诗云“化做春泥更护花”,说的是自然生命的多情与顽强,但对于多愁善感的人们,秋色秋意毕竟提醒着芳华的老去,令心中郁结起难言的惆怅。因此,对秋天的吟咏,在文学史上留下无数著名篇章,“悲哉秋之为气也”是失意墨客的感触,“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志士的慷慨与悲愤,而多愁多病的才女林妹妹,特地写了长长一篇诗歌:“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天人之间相互呼应的伤感,被抒写得淋漓尽致。
即使感情不那么脆弱的人,在秋天到来,望着世界一天天失去茏葱容颜,也容易情绪低落。更何况,季候转换,身体有个应时调节与适应过程,尤其需要小心呵护。
这时候,民间那些心怀孝道的儿女辈,往往会准备这款阿胶蜂蜜汤,为的是给高堂父母滋补,希望他们寿比南山。
对这款汤,《仁斋直指方》中介绍说:阿胶蜂蜜汤,久服能润肠通便,对老年血虚、津液匮乏者,可养血生津延缓衰老,是养生保健的良方。
对阿胶我们已知其功效,为什么这次要配蜂蜜?
关于其中奥妙,陶弘景早在《神农本草》中就说过:“道家之丸,多用蜂蜜;修仙之人,单食蜂蜜,谓能长生不老。”这说得有点神,古代道士,通常相信在成仙之路上,除了自己修炼,还得有药物辅助,所以首先得炼丹。《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炼”过孙悟空的八卦炉就是炼丹用的。太上老君的金丹,估计原料都是长在天宫的,而人间道士们炼丹,则少不了一味人间产物:蜂蜜。并且他们还认为,别吃五谷杂粮只吃蜂蜜,也足够让人成仙了。
道士的认识显然过于率性,而李时珍的说法相对来说就更加学术。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糯泽,故能润燥。”
古名医的专业表述,外行听来有点晕。不过民间以蜂蜜为补品,的确不仅是千年的传统,至今依然比较流行。
而以蜂蜜与阿胶配伍,妙处是可以收取相得益彰之效。
阿胶与蜂蜜,都是味甘性平。但阿胶主打补血,重点作用在滋阴润燥;蜂蜜主打补气,重点作用在润肠通便。一血一气,一滋一滑,两下里亲密合作,不用说滋养功效倍增。
当然,这款汤里,最好还能加入适量的葱白,因为葱白具备“辛散之力”,可以增强行气通腑的力度。
此方对于老年人尤其有益。生命规律亦如自然规律,春夏季节,万物蓬勃舒展,秋冬则安静低调;人在盛年气血充沛,到了老年,气血与体质同步地逐渐衰弱,因此很多老人会为大便秘涩所苦。坚持久服阿胶蜂蜜汤(无忘加葱白更好),能助老人养血生津,有效地延缓衰老进度。
其实,不光老人能从中受益,一般人也大可以试试这汤的奇妙。秋季日照强度降低,汗气散发不像夏日那样通畅,人体往往出现肠胃湿热不清、内火团聚的征候。服用阿胶蜂蜜汤,正是对症疏导与调理。医书上说,对以下两种人,阿胶蜂蜜汤最为相宜:一种是晚间睡眠极迟、吸烟以及谈话过多的人;另一种是老年阴分不足,肠中干燥,大便艰难的人。
此汤最有趣的效果,是通而不泻,也就是说,很多通便药物,都有腹泻的副作用,甚至有些药干脆就是以泻作为“通”的方式。阿胶蜂蜜汤完全不用付这等代价,特点是“软着陆”,不落痕迹地就将缠绵不去的顽症给PK掉了。
阿胶蜂蜜汤做起来简单无比,仅需阿胶6克,连根葱白3根,蜂蜜2匙。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葱白以100毫升水煮沸,然后去葱,放入阿胶、蜂蜜,三样一起以文火炀化,汤就完成。饭前趁温热服用,每天喝一次——这就可以静等身体的好感觉到来了。
故事结尾,我们重温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那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览民族瑰宝,知其源头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