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做过一次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结果却很令人失望。本应是“职业读书人”的教师,平时(包括假期)却很少读书,有一半以上的老师因为“忙”而“没有时间读书”,甚至连阅读与教学、教改有关的书籍都没有,更不用说去读教育经典和其他文化方面的书了。这个调查结果让许多教育界专家感到担忧。他们认为,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专业知识、文化结构等都应该更新,没有读书,单靠听一、二次“专家”讲座,是不行的。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许多老师认为没有必要读书,一本“教参”,加上各种“练习册”,就足以应付目前的教育模式;“吃一节剥一节”的惰性观念,给整个教育改革理念埋下了隐患。因为,它贻误的是一代人啊!
有一半以上的老师因为“忙”而“没有时间读书”,而全体国民的读书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日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1999年调查国民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这个调查结果同《中国教育报》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结果是一至的,表明这“一半以上的老师”已经沦为不读书的国民,已无缘成为被称之为“职业读书人”的教师。值得关注的是,在已经沦为不读书国民的教师中,“没时间”读书、“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有近一半是中青年。真难以想象,这些不读书的老师,不更新知识结构,不钻研学术,只靠“教参”与“练习册”,还能“传道、授业、解惑”么?在国外,教师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但他们要进入教师队伍,要经过层层选拔,只有品格最优秀、知识渊博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有一位省级优秀青年教师说,教师的职业虽然清贫,但是神圣。她说,为人师表,不读书是不行的,然而,浮躁的心理和网络的虚幻是老师不能静下来读书的主要原因;一个老师,不读书就像没了水的源头,哪来保持“一桶水”的水平?终有一天,他是不敢(不能)走上那三尺讲台的。
作为文明古国,我们早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民谚,也有对有志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鼓励。在中国,“读书人”要承担特别的责任,因此素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约,而养成这样的品质,历来是以读书来开阔胸襟眼界,提高个人修养。现在,国人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大大提高,读书不再是“读书人”的事。然而读书依然是养志安神,尊贵个人,摈去浮躁之气的上好方法。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增广智慧,更能读懂世道人心。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读书的过程是美丽的,读书人的心灵是美丽的;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有厚实的文化作为底蕴,必须有哲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认识自己,必须以文学的修养来丰富心灵、美化自己的人生。因此,读书是所有老师的“职业范围”,决不单是语文老师或主科老师的事。正如那位省级优秀老师所说,不读书就不能保持“一桶水”,就难以给学生“一杯水”。现代学生的求知欲不是“一杯水”就能搪塞过去的。许多老师由于长时间不进行“知识充电”,整个教学过程呆板老套、枯燥乏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漏洞迭出,这样“于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谈何个性教育?互动教育?教育学家康内尔指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更应该做一个职业读 书人,“非终身学习不可”!
相关:世界读书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