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张女士因患膀胱炎,医生处方巴氨西林治疗。她在晚间吞服药片后,就躺下睡觉了。几分钟以后张女士感到颈部有灼热感,十分难受,一夜都没有睡安稳。第二天早上到医院就诊,内窥镜检查发现她的食管距门齿21~27厘米处,有风帆状带状白膜,并且有一处白膜较厚,结合病史推测是由于药物存留于食管中时间较长,使食管黏膜损伤而引发的。
能造成食管病变的因素较多,化学物质引起的则与酸碱、浓度、药物种类和量有关。服药时不喝水、饮水过少,或是服药后立即卧床休息,很可能引发食道溃疡等伤害。腐蚀性食管疾病一般分为三度:一度为发红和水肿;二度为黏膜剥脱糜烂;三度为坏死和溃疡。因误服化学物品等原因而引发的溃疡,极易形成穿孔。若早发现给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一般在1周内症状就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治疗可能并发穿孔、出血、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能引起食道损伤的药物很多,较常见的有胶囊制剂以及强力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茶碱、硫酸亚铁、镇静安眠药、止痛药、钾离子制剂、补铁剂或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等。
消炎痛胶囊 过去认为该药容易导致胃黏膜溃疡,现在经内窥镜检查证实,本品可在食管中段造成大而深的单发性溃疡,溃疡周围黏膜出现白膜。
盐酸强力霉素 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该药胶囊剂容易在食管内停滞,释放出强酸,从而导致溃疡。强力霉素胶囊引起的食管溃疡多发部位在离门齿25~30厘米处的食管中下段,该处为腐蚀性药物易停滞、溶解的部位。国外曾有报道,四环素类其他药品同样可以引发食管溃疡。
胆囊造影剂胺碘苯丙酸钠 患者服用时若采取卧位姿势,则能造成严重的剥脱性食管炎。曾有一胆囊炎患者在做胆囊造影检查时躺着服用此药,每隔5分钟服用1粒,30分钟时间服完6粒,几分钟后病人就感到颈部灼热,胸骨后疼痛。次日上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离门齿18~36厘米处食管,附有薄薄的白膜与混浊状微红色带状黏膜,并呈现风帆状的特征。7天后复查,镜检所见基底细胞增生,表层上皮水肿、膨胀并有剥脱,用活检钳取样证实,白膜为剥脱的食管黏膜。
另外,还有些药品,如氯化钾片、戊沙溴胺片、三溴片、苯妥英钠片等,如果服用方法不当,都可能引发食管溃疡的发生。
因此,服药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只图省事而盲目行事。具体来说,有三点需要提醒病人注意:一是要讲究服药姿势。正确的服药姿势是取站立位或坐位,这样食道垂直,药物容易顺利通过。二是喝水要足量。送药应备足温开水200~300毫升,切忌干吞药片。服药前先喝1/3的水,服药后再喝2/3的水,服药后站或坐着5~10分钟,才可上床休息。三是不要在睡眠期间服药。因为夜间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腺体分泌和吞咽能力都显著降低,病人感觉迟钝,容易使药品与食道黏膜接触而损伤食管。
病人如果在服药后出现烧心感、吞咽困难、咽痛或胸骨刺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服用同类药物,并立即喝大量温开水,以冲掉黏附在食管内壁上的残留药物。经停药、冲洗等方法处理不愈者,应建议其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