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卫生部9日公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前日推出了“中医药版”诊疗方案,对“卫生部版”方案中“中医辨证治疗”部分进行扩充。
“中医药版”诊疗方案相对“卫生部版”方案的主要变化:一是中医辨证分型由毒袭肺胃、毒犯肺胃、毒壅气营三种变为七种,包括邪袭肺胃、肺热炽盛、肺热移肠、邪盛气营、热陷心肝、正气外脱和余邪未净、肺胃阴伤;二是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鱼腥草注射液、小柴胡颗粒等中成药产品纷纷入围用药产品序列。
此前,已有不少专家对“板蓝根可防治甲型H1N1流感”说法提出质疑,因为板蓝根药性属寒,不可滥用。著名学者方舟子更是炮轰中医药能防治甲型流感的说法“很荒唐”。该“中医药版”诊疗方案一出,争议再起。
“中医药版”诊疗方案的主要发起人、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对记者说:“这个方案是由业内一些重量级专家共同起草评议而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温病学研究所所长杨进,我们是希望对‘卫生部版’诊疗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和补充,给专业医生们一些参考,只代表学会专家意见,并不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对于为何增加这么多中成药品种的质疑,杨宏志解释道:“目前只是在做预案,希望在流感真正大规模流行之前做好一些准备。因为目前国内甲型流感病例才两例,也不知道它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在用药选择上就做得宽泛一些。”
杨宏志表示,该诊疗方案根据以往流感治疗经验以及当前可以掌握到的信息研究制定,并没有具体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研究支撑。“根据流感的变化,我们还会进一步修改。”
■观点擂台
反对派 板蓝根太寒不建议使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教研室主任钟嘉熙认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甲型流感病例症状,初步判断是“风热兼湿”,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并且有“湿”的表现:肌肉疼痛、疲乏、胃口差、作呕、腹泻等,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热祛湿,中药使用要平和,不能使用板蓝根等太寒凉的药物,后者苦寒伤胃,会加重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