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形成原因?谢谢

发起人:匿名发布时间:2008-03-08

红斑狼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疗?饮食方面怎样调养?谢谢!

解答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
1 条评论
请先登陆
全部解答
仲景专家2008-03-09

你好,红斑狼疮的主要病机为禀赋不足,五脏亏虚(本虚),痰瘀内生,阻滞三焦(标实),气血运行不畅(五痹),全身各组织器官受损,形成复杂多变的症状。本病虚实挟杂,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虚损程度不一,临床不同时期病情转变中可以有邪多虚少,邪少虚多之别,临床上具体证候常出现痰瘀阻滞,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虚热内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瘀血内生,脉络闭阻;五脏俱虚,余邪留连等证型。变化当中可现五脏痹,在治疗中可对证施治。但在病的急性期要以祛邪治标为主,缓解期以补虚治本为要,并根据五脏痹特点变换治法,以取得良效。病因1、素体亏虚,2、 六淫外袭  3、 七情过极 

   人生活在社会中,各种社会影响均可引起人们情志上的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叫做"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果外界社会的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和抑制时,就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4、 饮食劳伤 5、 日毒、药毒    红斑狼疮的红斑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有蝴蝶形的红斑,盘状红斑,水肿性红斑,环状红斑,多形性红斑;皮疹,有红色皮疹,丘疹,斑丘疹,还有网状青班,青紫斑,色素斑,色素沉着等,中医把这些病变称作蝴蝶斑,日晒疮,瘟毒发斑等,这些皮肤斑疹是红斑狼疮最直观的特征性症状,中医认识红斑狼疮也是从皮肤的斑疹开始的。 
    由于这些皮损表现出的色泽、部位、大小不一,其引起的机理也不尽相同,面部蝶形红斑,光照加重,手背手指红斑,手指粗肿,或皮疹鲜红,发痒者多是风毒或瘀热发斑,在治疗中应用紫草、蝉衣、板兰根、土茯苓、苦参、银花、黄芩等药,祛除风毒瘀热;
面部斑疹暗红色,暗褐色,皮疹色暗紫,多是体虚伴有瘀血的表现,应用桃仁、红花、紫草、丹参、鬼箭羽等药,活血化瘀消斑;
皮下网状青斑,色素斑,色素沉着等表现,多是寒凝血瘀或是在治疗中长期大量使用滋阴凉血的药物,引起血流不畅,应用温阳活血治疗能够取得效果,常选用药物有肉桂、仙灵脾、莪术、川芎、桂枝、桑枝等药。
在皮肤红斑皮疹的治疗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看每个人的整体表现用药,如果单独治疗皮肤的损害,常不能收到满意疗效,而整体治疗,加用消除皮肤斑疹的药物,随整体情况的好转,斑疹就会逐渐消退。 
    另外中药治疗皮肤斑疹,能消除新鲜的红斑,也能消除陈旧性斑块及增生性斑块,还能消除皮肤损伤后的斑痕及色素沉着,但这种疗效是逐渐取得的,需要长时期的服用药物,使皮肤逐渐增白,直到美容的效果,长期服用的药物主要是调补五脏的中药,如当归、太子参、何首乌、赤白芍、山萸肉等。
在整个皮肤斑疹的治疗中一般不选用大热之品,如川乌、草乌等,这些药虽能治疗寒凝血瘀的网状青斑,但也易升阳助火,出现面部红斑加重及洪热等症状。皮肤损害有许多伴有过敏因素,因此不要应用化学性的药品,更不可应用化学化妆品,避免日光照射,以免加重皮肤的损伤。 
    盘状红斑狼疮的单纯皮肤盘型损害,一般比较顽固,治疗中不可操之过急,应使其一点一点的消退。要加强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酒类等辛辣刺激食物。 
 (1)薏苡仁羹 
薏苡仁15~30g,白糖适量,薏苡仁煮烂,放白糖,每日1碗,有健脾消斑之功。 
适用于红斑狼疮之面部红斑者。 
 (2)芡实参芪煨猪肾 
  芡实30g,党参、黄芪各20g、猪肾1个,将猪肾剖开去其筋膜,洗净后与上述三味药共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汤即成。 
适用于SLE有肾损害者。 
 (3)丝瓜饮 
  老丝瓜1条,白糖适量。将丝瓜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煮沸半小时,静置片刻,去渣,加白糖即可,可当茶饮用,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作用。 
适用于SLE见关节疼痛,灼热红肿,活动受限,伴发热口渴,烦躁等。 
 (4)地黄枣仁粥 
  生地黄30g,酸枣仁30g,大米100g,将酸枣仁加水研碎,取汁100ml,生地黄加水煎取汁100ml,大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酸枣仁汁、生地黄汁,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次,有养阴退热的作用。 
适用于SLE见低热持续不退,自汗盗汗,心悸失眠,关节酸疼,纳呆口渴等。 
 (5)大蒜炖黑鱼 
  大蒜100~150g,黑鱼400g,黑鱼除肠杂,大蒜剥去皮,放砂锅内加适量水,隔水炖熟服,不加调料,有健脾利水消肿作用。 
适用于SLE见四肢浮肿,面色少华,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者。 
  (6)鲜绿豆芽汁 
  鲜绿豆芽500g,白糖适量。将绿豆芽淘净,以洁净纱布包好,绞取汁液调入白糖,当茶饮用,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预祝你早日康复。




    



显示更多
已经到底了,请往上继续浏览

仲景健康微信公号

仲景健康网在线咨询与交流平台

版权所属:北京仲景之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zjjk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2024072414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4-0024


站长统计

本网站敬告网民:网站资讯公供参考,
如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